??? “把愛恨放下,先去了解”,是央視“名嘴”白巖松的希望與宗旨,因為面對未來,不了解別人是危險的。不了解別人如何做的,就不能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在新出的《白巖松:行走在愛與恨之間》(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第 1版)一書中,白巖松延續他一貫犀利睿智的思考,向人們展示他最真實的一面:善良、誠實、客觀、自省,和人道關懷。
??? 這本《行走在愛與恨之間》,是一本白巖松行走思考的隨筆。全書由白巖松親筆寫序修訂,是他近年來行走的所見、所感、所悟。他以其一貫的冷靜視角,平實、客觀地將一個真實的日本呈現在我們眼前。日本是一面鏡子,走近他們,可以照見自己。比如有環保、老年人、傳統文化保護和防災等一系列問題,其實都是照給中國人看的。70多年前,戴季陶先生曾感嘆說,日本已將中國放在手術臺上解剖過千百次,而中國呢?這本書對我們了解日本能夠有所裨益。
??? 白巖松用冷靜的思維與平和的語氣,深入到日本的各個方面為我們做深度分析。他真正的驚訝來自于一個又一個細節:所有的塑料瓶都先在家洗干凈再送去垃圾站;一包垃圾要細分成17類再進行回收;一個偏遠且已廢棄的鄉村破廟旁邊的簡易廁所里,居然有新換的手紙……日本人在環保和人性化方面的諸多細節,都帶給我們大的震動。但是反觀我們自己,其實在很多方面與人家差距很大。非常認同白巖松的一個觀點就是,其實現代化越來越多的是體現在軟件和細節上,體現在社會的機制完善程度和公民的素質修養上。
??? 白巖松坦言自己承擔著很大的壓力,最大的壓力就是在看待日本的過程里,“怎么樣在公眾的和自己的感性因素,和作為一個媒體人必須信奉的理性因素之間,找到最好的一個結合點”。這的確是一個難題,因為白巖松認為,“如果你過于理性了,可能會招致感性的強烈反彈,但是如果你過于感性了,那你媒體的責任又在哪里? ”面對日本,我們會有一種矛盾心態:當想到歷史,會很憤怒;但看到它的細節時,又會由衷贊嘆。看待未來中日關系,必須要先看到一個“多元的日本”。
??? 白巖松也透視了日本復雜的二戰史觀。他在靖國神社看到了一種歷史觀;在立命館大學和平博物館又看到了另一種歷史觀,真誠面對歷史的態度;但神風特攻隊后面又隱藏著一種曖昧的歷史觀。這三張面孔到底哪一個是日本真實的面孔? 《朝日新聞》主筆若宮啟文說,把這三張拼接起來,就是日本真實的面孔,它是曖昧的、模糊的、多元的。這也是白巖松此行的真實感受。
??? 正如其書名《行走在愛與恨之間》一般,兩種情緒交織相合。或許正如白巖松所說,“把愛恨放下,先去了解”,我們更能看清更多的問題。
??? □高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