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期的賀同興(右一)陪領導考察。
奔走救災第一線
賀同興的出眾能力,也得到了原內務部的重視。當時我國尚未成立民政部,全國范圍內的民政、民族、人事等方面工作由內務部全權負責。文革期間,由于種種原因,內務部被撤銷,內務部的原工作人員全部下派進了基層,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員下派到賀同興所在的工廠。
在與賀同興朝夕相處之中,賀同興的為人、處世風格,深受一些老內務部干部的認可。 1978年,民政部成立時,這些內務部的老干部又被調入民政部,便想將賀同興一起帶入民政部。
此時的賀同興已經是處級干部,如果離開這個企業,他只能從基層的辦事員重新干起,雖然有些猶豫,但是賀同興還是想試一試。
(上接2版) “我當時就想,到哪里干都一樣,更重要的是,一種年輕人的沖動和好奇感,驅使著我進入國家機關,去那里感受一下國家機關到底是如何運轉的,最后就答應了。”就這樣,賀同興放棄了熟悉的工作環境和比較不錯的職務,開始了具有挑戰性的新工作。
進入民政部,賀同興被安排到了救災司,在這里,他一干就是20多年。從普通的基層辦事員干起,他一直升任為國家的救災專員 (司局級),期間跑遍了全國幾乎所有的災區。
賀同興的主要職能是深入災害現場勘察災情,然后根據調研情況撰寫災情報告,這個報告就是國家撥付救濟款的重要依據。
出差,成了家常便飯。每年,幾乎有大半的時間,賀同興都是在災害第一線。有一次,甘肅、青海、新疆三省發生災害,近100天的時間內,他持續馬不停蹄地奔走三地,出門時,孩子尚小,等他出差回來,孩子幾乎已經不認識他了,連一聲 “爸爸”都不會叫。即便如此,賀同興依然不后悔,他說,既然國家需要我,我就義不容辭。
深入災害的最前沿,往往與危險并行。一次,新疆發生了特大雪災,賀同興被派往當地勘察災情并慰問災民。賀同興是乘坐飛機去的,由于大雪肆虐,飛機愣是在上空盤旋了好幾周,就是找不到降落地點,最后只好在離災區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停了下來。
為了全面掌握受災情況,賀同興毅然選擇在零下40度的極度寒冷條件下換乘汽車前往。汽車駛進白茫茫的暴雪之中,危如大海中的一葉扁舟,車窗外的大風發出令人膽寒的怒吼,幾乎看不清前行的道路,雖然汽車里有暖氣,冷風還是從車門縫隙間呼呼地鉆了進來。還沒到達目的地,賀同興的腳已經凍得不聽使喚了。災區的群眾見到他們之后,既驚喜又有些后怕:如果汽車中途拋錨,這一車人極可能就命喪茫茫大雪之中了。
救災工作既辛苦,又是一個極為敏感、復雜的領域。這項工作一頭連著災民,一頭連著國家,一旦勘災不準,就可能犯下極為嚴重的錯誤。
工作中,有些地方領導為了多爭取救災款,往往會在受災情況里摻入水分,這會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有些地方領導,對于災害掌握不全面,有可能少報受損狀況,這就極大地影響了災民的生活,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賀同興說,掌握好里面的度,這就必須保持一顆對國家負責、對災民負責的心。
對于地方政府報告的受災情況,賀同興從來都不會拿來照抄,他一定會深入災民中間,仔細調查情況,一旦發現政府報告中有水分,總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來。如果有的地方政府對災情估計過低,他也從來不會撒手不管。
上世紀90年代,西北的一個省份發生了6.2級地震,從表面看房屋倒塌,人員傷亡并不嚴重,由于地方政府低估了災情損失,如果按照地方政府提交的災情報告撥付資金,災區得到國家的救濟款也許會少一些。
賀同興根據領導的派遣,帶領工作組深入到地震災區調查,經過仔細、縝密地調研,掌握了更為真實的災情。他還親自帶著地方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深入居民家中查看,一進家門,地方領導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從外部看去,居民樓的確沒有倒塌,但是房子內部卻到處開裂著大口子。賀同興當即提出,這些樓房雖然沒有倒,但是已經不能住人了,必須重蓋,不然會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如果不把這個實情報告給中央,災民們的損失將會更大。賀同興的調查引起了當地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就在當天,當地政府立馬召集了班子成員集體開會,重新調查核實了受災情況,并如實報告給了中央。
有人對賀同興說,既然地方政府已經打了報告,你就沒有必要較真,即使出了問題,也不會追究到你的頭上,何苦得罪地方?賀同興卻不這么認為,他說,如果我不較真,就可能給國家造成損失或者讓災民吃虧,我的良心上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