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禹城市房寺鎮于王村村民于少芹起身穿上綠馬甲,戴上白手套,拿著鐵鍬掃帚來到村街,開始了一天的路面清掃工作。說起這個工作,于少芹格外珍惜:“年紀大了,重的體力活干不了,多虧了政府給找了個保潔員的營生,活不重,一年能給5000多塊錢,吃喝不成問題了。”今年57歲的于少芹年輕時在外打工落下病根,干不了重活,妻子常年臥病在床,老兩口僅靠6畝地過日子,一籌莫展之際,村里給他帶來了好消息,將他選聘為公益性鄉村保潔員,每月也算有了份固定收入。“生活有保障了,我這心里也有了底,咱也不能辜負了政府,一定得把這活兒干好。”心里裝了事兒,于少芹沒事就上街走走,撿撿塑料袋、紙盒子,街道干凈了,心里也美滋滋地。
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是德州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集成改革試點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是積極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長期失業人員,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推動實現共同富裕。”談及工作初衷,德州市人社局副局長尚鍵說。
截至8月2日,全市已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31626個,完成省定年度任務的125%;已上崗人員28140人,完成年度任務的111.23%,取得一定階段性成效。
“城鄉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就業困難人員,是穩就業保就業、兜牢民生底線的重要措施。”尚鍵介紹說,鄉村公益性崗位主要安置脫貧享受政策人口(含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對象)、農村低收入人口、農村殘疾人、農村大齡人員(45至65周歲),城鎮公益性崗位主要安置城鎮零就業家庭人員、城鎮大齡失業人員(女性45周歲以上、男性55周歲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齡)等6類人員,“前期,我們進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了動態更新的人員庫和崗位庫,確保按需設崗、精準匹配。”
武城縣甲馬營鎮花園屯村村民陳秀霞的崗位便是其中的典型。今年還不到40歲的她,因為要照顧3個孩子,不能外出打工,屬于農村低收入人口。在鄉鎮的幫助下,她成了村里的一名鄉村記憶館管護員。每天工作1小時、每月收入600元,這份工作,是根據她的實際情況專門設置的。
通過公崗擴容提質,為基層及時補充了大批服務力量,有效改善了鄉村環境整治、衛生防疫等工作面貌,在消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同時,進一步破解了農村公共服務力量薄弱、服務供給不足等長期問題,達到了幫扶農民就業與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雙贏效果。今年全市開發的公共服務類鄉村公崗占全部鄉村公崗的近半數,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垃圾亂倒、柴堆亂放等問題得到明顯治理,受到群眾廣泛認可。夏津縣開發養老護理崗,為農村五保戶、孤寡老人、殘疾人等提供衛生打掃、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務,有效提升了老弱病殘人員的生活質量。此外,德州還創新設立快遞進村特色公崗,進一步破解快遞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難題,讓村民和城里人一樣在家可網購、收快遞,使基層群眾通過開發公崗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滿意度。
發揮公益性崗位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生力軍”和“催化劑”作用,支持各縣市區依托本地產業、地域特點,開發了一批鄉村振興特色崗位,把鄉村公崗打造成一支立足公益、服務家鄉的多面性全能化隊伍。如圍繞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樂陵市開發金絲小棗“棗林管護員”,讓村民在家門口管理棗樹也能有收入,分享小棗產業發展紅利。針對“噸半糧”示范鎮創建,開發“糧食安全員”,把糧食安全管理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圍繞助力文化振興,全市設立了一大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崗,齊河縣、德城區和武城縣還結合生態環境和文物保護,開發了黃河、大運河巡查和文物看護崗。陵城區和慶云縣結合殯葬、祭祀文化傳承,開發了公墓協理員和祠堂管理員,服務鄉村事務管理。圍繞推進生態振興,陵城區創設“兩湖環境維護崗”,全面抓好丁東水庫和仙人湖水源地環境維護。
“公益性崗位是促進困難群眾提收入、強技能的民生工程,更應該強調提升服務質效,加強人文關懷,讓上崗人員既受監督、真做事,又有歸屬感、認同感。”尚鍵表示,為加強對公崗人員的權益保障,市縣兩級人社部門督導鄉鎮(街道)與公益性崗位人員簽訂勞務協議,購買意外傷害保險,保障上崗人員的人身安全。多個縣市區還設立了公益性崗位“愛心驛站”,為公益性崗位人員提供便利服務和休憩場所。“今后,德州將堅持陽光安置和‘雙實名’動態管理,防止優親厚友、虛報冒領和‘吃空餉’現象發生,真正讓城鄉公益性崗位成為公開崗、公平崗、公信崗。”尚鍵說。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賀瑩瑩 通訊員 于振興 吳牧洪 李月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