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中的史楠敏銳且專注
每周三下午上完課坐高鐵來德州,周末再從德州回太原。自中北大學德州產業技術研究院落戶德州以來,中北大學教授史楠已記不清坐了多少次高鐵往返于太原和德州之間。在“雙城生活”中,史楠希望可以朝企業靠近一步,讓科研理論適配市場和企業發展,為德州的發展貢獻“智力引擎”。
今年暑假,史楠在中北大學德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植物提取工藝車間和生物醫藥萬級凈化車間,兩個車間包含功能食品壓片工藝及功能化妝品生產工藝。
史楠主要從事天然產物的高效提純、生物轉化、功能開發及生物材料的功能化設計與制備等方向的研究。她在中北大學德州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立足大健康與生物醫藥產業,利用先進的生物提取技術、發酵技術、納米技術等進行農業產品的開發利用與檢測。
德州在“十四五”期間,要做強五大戰略新興產業,其中就包括醫養健康領域。對于史楠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我的研究方向與德州的發展完美契合,在做研究的同時,我更要積極了解企業動向,明白市場最前沿的需求,才能讓科研成果‘開花結果’。”史楠說。
目前,史楠在德州的研究核心是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開發與利用,包括研發功能性食品、化妝品以及生物活性包裝等,助力生物健康產業的發展。
史楠介紹,研究院已研發出超微粉碎降壓芹菜粉和咀嚼片、護肝解酒姜黃咀嚼片、沙棘膳食復合營養素咀嚼片等功能食品產品,還有米糠、沙棘等系列化妝品。另外,研究院與德州學院共建的發酵生產車間,已研發出紅棗小米酒等滋補酒產品。
欣賞著列車外漸行漸遠的景色,史楠憧憬中北大學德州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可以盡快轉化。“我們正和相關企業洽談實驗室合作及人才培養計劃。企業需要人才,而研究院有完善的科研平臺。”史楠認為,“通過校企合作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利用‘產教融合’為社會、行業、企業服務的功能,可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乃至社會的多贏。當前隨著相關車間的投用,可以讓學校的科研更向前一步,推動產業鏈、人才培養鏈的融合發展,培養行業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史楠看來,在德州開展研究工作,就是對中北大學校訓“致知于行”的生動體現。“將科研知識應用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不斷了解企業、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的適配度,通過校地企之間的合作,助力德州醫養健康領域的快速發展。”史楠說。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明凱 攝影 高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