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為王 匠心打造百年品牌——古貝春建廠70周年系列報道之品牌建設篇
▲古貝春集團推出的中度醬香古貝元白版上市(資料圖)
□本報記者高玉梁本報通訊員顧金棟張振忠
從1952年運河岸邊公私合營建起“國營武城酒廠”起步,到今天的現代化企業集團;從70年前年產白酒80噸,員工30余人的企業草創,到今天成為占地1300畝,員工2000名,年產白酒10萬噸,年創利稅數以億元計,擁有3個“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和全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魯酒知名企業,幾代古貝春人的風雨創業歷程,寫就了“奮斗者不輸”幾個大字。
回首古貝春集團走過的70年,品牌建設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助推器,而品質保證則是其品牌形象不斷完善、品牌價值不斷躍升的根本所在。
兼收并蓄打造中國馳名商標
坐擁“古貝春”“古貝元”“國蘊”三大品牌、三大“中國馳名商標”的古貝春集團,對品牌建設有著太深的感受:品牌的打造是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苦練內功的過程,更是幾代古貝春人善于學習、兼收并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不懈追求。
經歷建廠初期20多年曲折的歲月消磨后,彼時的武城酒廠已是散沙一盤。1975年,張子文上任武城酒廠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他便挨家挨戶作動員,召集因生產不景氣而賦閑在家的技術人員,在老技師馬紹星的帶領下,幾名老工人組成學習小組,東奔西走、南下北上奔赴名優酒廠取經。1976年5月,武城特曲問世,經鑒定,各項技術指標都達到了優級。質量叩開市場大門,當年廠里生產白酒592噸,銷售收入達108.65萬元,建廠以來破天荒地突破了百萬元記錄。
張子文并不滿足于此,誓要釀出更高質量的白酒。1978年4月,“古貝春”酒應運而生,當年便躋身省優質白酒行列。1984年,“古貝春”摘取輕工部銅牌獎。1988年全國首屆食博會,“古貝春”又獲得銀牌。
濃香型白酒質量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張子文又將目光投向另一香型酒的研制。1983年,張子文幾經周折,終于請到貴州茅臺酒廠剛剛退休的技術科科長杜安民來武城研制醬香型白酒。翌年出產品,初名東陽好酒,注冊商標古貝元。杜安民同古貝春酒廠一班老技師,歷十年艱辛探索而定型,終將茅臺工藝與北方釀酒環境相契合,被消費者譽為“北方茅臺”。自此,企業實現“濃醬兩條腿走路”。
張子文創立了“古貝春”“古貝元”品牌,周曉峰則讓這兩大品牌更加熠熠生輝。
1996年,接過接力棒的周曉峰大膽謀劃,提出“高標準起步,超常規發展,創國優名牌,辦大型企業”的發展目標。 邁出的第一步便是與中國濃香型白酒大王五糧液聯姻,開展技術合作。1996年3月,公司派出“5人學習小組”赴五糧液酒廠各生產工序全程跟班學習40天,全面掌握了五糧液生產工藝。當年9月,五糧型古貝春酒研發成功,一經問世便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繼全省質量行評“八連冠”之后,在2005年3月舉行的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會上,38度、52度古貝春酒分獲低、高度質量評分第一、第二名。當年年底,古貝春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古貝春迎來企業發展的高光時刻。
歷經25年堅持、積累、蓄勢,擁有上萬噸醬香原酒的古貝春集團于2008年推出古貝元年份醬香。2010年,古貝春集團推出“國蘊”系列高端品牌產品,“三合”“六道”一濃一醬,是古貝春、古貝元的升級版。
2012年、2015年“國蘊”“古貝元”分別摘得“中國馳名商標”桂冠。2018年,集團推出中度醬香古貝元,以中度醬香品類創新引領品牌發展,引領北方醬酒消費潮流。“從集多家之大成的古貝春到‘南酒北釀’的古貝元,集團品牌建設的過程也是博采眾長、創新發展的過程。”古貝春集團董事長徐秀菊說。
苦練內功持之以恒提質效
古貝春在“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的同時,注重結合當地釀酒環境消化吸收再創新,致力于釀造適合北方人口感的高品質白酒,贏得消費者滿意。
在五糧型古貝春的研發過程中,公司技術人員不是生搬硬套五糧液酒生產工藝,而是在總釀酒師董福新的帶領下,對五糧液工藝結合當地氣候條件進行了14項革新。
“武城氣候干燥、多風,四季溫差大。為此,我們把五糧液工藝中的發酵期由原來的70天改為90天,使酒坯發酵更加充分;五糧液工藝采用的是分層發酵、跑窖蒸餾、混蒸混燒、分級摘酒,在嚴格按照五糧液工藝操作的基礎上,我們采用‘雙輪發酵’‘分層階梯水分法’等革新工藝,提高五糧香甜味,這種改變使生產工藝更加精細,有效提高了產品品質。”退休幾年又返聘回廠的董福新對產品創新如數家珍。他介紹,醬酒生產亦是如此,最初完全套用茅臺工藝,出酒率較人家差了三分之一,質量也差了一大截。后來,他們根據本地氣候條件,通過“一增一減”(窖池增大1.5倍、蒸餾甑縮小25%)“雙保”(保溫、保濕)“雙調”(調水分、調酸度),實現了產量、質量的雙提升。
談及古貝春多年來如何實現產品品質不斷提升,已在集團躬耕40年的中國白酒大師、集團總工程師吳兆征坦言,堅持匠心釀制,持之以恒地堅守和在堅持中持續創新改進,才能成就一款好產品。
“白酒受環境影響較大,不同班組、不同季節所生產的原酒質量參差不齊。”吳兆征介紹,集團現有幾百個大型酒罐、上萬壇的原酒,他的工作就是對原酒逐一品評,以其質量等級及風格特點作為酒體設計和產品配比勾調的依據,一輪定期品評下來,用千杯萬盞來形容實不為過。關鍵這是不間斷的40年。也正是他所帶團隊的執著,在2005年把38度古貝春酒送上了中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的頭把交椅。
“低度酒并非古貝春首創,也不是五糧液工藝的強項,為什么古貝春能把低度酒做到極致?說到底,還是一個善于吸收借鑒并不斷創新的過程。”吳兆征如是說。
正是有以吳兆征、董福新等為代表的一班人,通過苦練內功,傳承創新,才成就了這些產品,成就了古貝春的今天。
“當下,集團正實施常態化萬壇儲酒計劃。要求每一名技術人員掌握每一壇酒的個性品質特征,通過取樣、化驗、品評,在后期酒體設計和勾調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更有把握。”集團副總經理杜新勇介紹。
優化結構提升核心產品競爭力
近年來,古貝春集團面對復雜的市場形勢,持續推進產品、工藝和營銷模式創新,為企業贏得了更大市場。
“面對白酒市場新常態,我們把產品結構調整作為突破口,砍買斷、清積壓,對競爭力差、生命周期短的買斷、專銷產品進行清理,全力優化產品結構。”古貝春集團總經理張洪昌介紹。
同時,集團聚焦核心單品,提升拳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2019年4月山東省第81屆春季糖酒會上,古貝春水晶白版和中度醬香古貝元白版“雙白版”迎來首秀,立即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白版“雙子星”成為集團拓展市場的又一硬核品牌。
在集團灌裝車間,車間主任王樹文正在流水線上隨機抽檢。“雖然現在生產任務大,活兒卻越來越好干。基本都是大單品、大批量,一開灌裝機一天都不用停,不用頻繁換品種,又快又好還能保證質量。”王樹文說。
從“砍買斷”開始,聚焦高端,優化產品結構,集團已堅持了十年,這是個漫長且痛苦的過程,猶如“壯士斷腕”。“但必須這樣做,高質量首先就得是好產品,好產品就得面向高端市場。”張洪昌說,通過持續“砍買斷”,公司產品種類從十年前高峰時期的上千個壓減到目前的不足百個。“數量屈指可數,但核心產品銷量高位遞增,這就是高質量發展。”張洪昌說。
“千年大運河,萬家古貝春”。這句在運河岸邊流傳已久的廣告語,如今品來,韻味更顯悠長。
盡管已經站在魯酒的巔峰,但古貝春人對自身產品的定位依然那么理性:區域性品牌白酒,“2+3+N”的市場布局,其中的“N”就是運河沿線若干點狀布局的市場,這也彰顯了集團踏實謀遠的戰略規劃。而企業先后獲得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白酒工業百強”“中國酒文化優秀企業”“中華老字號”“中國白酒產業十大著名品牌”“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鑒評第一名”等上百項榮譽,就是最深厚的底蘊與支撐。
“古貝春70年來的發展源于對卓越品質的堅守和追求,我們將秉承這一永恒主題,推動集團更高質量發展,以匠心打造百年品牌。”張洪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