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鑫秋公司開始在村里租地。到2008年,全村2300畝成方連片的土地全部租給鑫秋育種,一簽10年。?”3月21日,夏津縣雷集鎮康寺村黨支部書記王萬平指著平整的土地說。這是繼1980年分地到戶后,村里重新把土地集中起來,再次吃起了“大鍋飯”。
????重新吃“大鍋飯”,緣于該村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均耕地近3畝的康寺村是附近有名的耕地富裕村,但村民的日子較之附近村莊卻更緊巴。“家里的收入都指望地里,俺老兩口和兒子、兒媳4個人忙活十幾畝棉花,每年收入才1萬多元。填飽肚子沒問題,遇到修房蓋屋、婚喪嫁娶,就得拉賬。?”65歲的村民邊可瑞說。據村里統計,前幾年全村300多戶沒有一個外出打工的,全都把心思用在地上。而傳統的棉花、糧食種植,1000多元成了畝產極限。
????把群眾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王萬平下決心再次搞規模種植,把全村的土地流轉集中起來。?“又要把地攏起來,分地都30年了,怎么又吃‘大鍋飯’??”“沒有了地,莊戶人家指望什么??”……聽說分地,村里炸開了鍋。?“后來一看,不是那回事,地還是咱自己的,跟生產隊那時不一樣。?”村民王秀民說。
????目前,全村300多戶群眾都與鑫秋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每畝地年租金900元。鑫秋種業采取農場管理的模式進行集中生產。該公司先后投資700萬元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單戶難以解決的問題:20多眼機井打好了,6000米灌溉溝渠挖好了,20余座橋梁修好了……村里的年青人開始外出打工,老人在原來的土地上干活領工資。由于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邊可瑞的兒子和兒媳去秦皇島開了家肉食店,每年能拿回家八九萬元;自己在附近廠子打零工,每月1650元工資;老伴在鑫秋打工,每年掙3000多元;同時,10多畝地租金就有上萬元收入。
????生產方式的改變促進了生活方式改變。由于自己不種地了,村里的老百姓都希望住上干凈明亮的樓房。目前,借著兩區同建的春風,正在建設中的300棟樓房將圓了全村百姓樓房夢。“雖然同樣是把土地集中起來,好像又吃‘大鍋飯’,可這次‘大鍋飯’比生產隊時的‘大鍋飯’滋味香。?”王萬平道出了全村群眾的心聲。
???□本報通訊員?董玉龍?張勝利?左清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