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蟋蟀罐胎體是10多個工序中最難的一個,對技術要求很高,既要把握好中心,又要把握好邊角尺寸。
??? 4月6日,寧津縣劉營伍鄉西劉村張華新的庭院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蟋蟀罐半成品。憨厚質樸的張華新(左)滿臉笑容地說:“俺就是借了全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東風,沾了蟋蟀文化的光,俺這黃泥也成‘金’了。 ”
??? 西劉村只有百余戶人家,但蟋蟀罐生產加工戶就有30多戶,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蟋蟀罐專業村,而制作蟋蟀罐的歷史還得從張華新說起。今年49歲的張華新,18年前經常往天津販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蟋蟀罐在天津特別熱銷,并流傳著蟋蟀“玩在上海,罐在天津”的口頭禪。他深知寧津蟋蟀冠天下的美譽,于是產生了制做蟋蟀罐的念頭。 1998年,他在自家院子里壘起的一座土窯,整整5年的煙薰火燎,終于燒制出獨具特色的灰白色罐。
??? 劉營伍鄉也因勢利導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群眾發展這一富民產業。在張華新的帶動下,西劉村一下子冒出30多家制作蟋蟀罐的企業和家庭作坊,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婦近300人投入到這一產業中來,每人月收入2000多元。
??? 他們在罐的外形上下功夫,雕刻上童叟斗蟋、群童戲蟲、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等圖案,線條圓潤,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借鑒彩陶工藝,制作出了彩色釉面罐。蟋蟀罐的價值也由原來的幾元錢,上升到幾百元,甚至幾千元。
??? 目前,該專業村生產的蟋蟀罐已暢銷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福州、廣州等20多個省市。
??? □本報記者 鄒斌 本報通訊員 立忠 秀斌 紅章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