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 “貸”活小微企業
面對貸款投放量的增多,許多國家骨干企業顯得較為 “淡定”。 “我們并沒有感受到明顯的變化。”山東華魯恒升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經理侯寧表示,在前兩年外部金融環境普遍緊張的情況下,華魯恒升并沒有遭遇貸款難的困境。“對好企業的好項目,銀行是不會惜貸的。”
相對而言,貸款增多為小微企業帶來的卻是生存和發展的轉機。
服務實體經濟,就應當加強對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具體到當前實際,小微企業和 “三農”企業,往往是金融市場中絕對的 “弱勢群體”。
對于金融部門的 “雪中送炭”,王秀芬的感受比張友秋更強烈。王秀芬是德州大成農藥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一年前,受金融危機和國內宏觀調控影響,貸款規模減少,許多小微企業面臨融資困境,王秀芬的農藥公司也不例外。“那段時間真是太難了。”難到何種程度?王秀芬用 “勉強維持”來形容。 “東拼西借,欠下許多人情,湊了10萬元艱難地撐著。”這四處借來的10萬元,對公司來說,僅僅能購買10噸的滅蟲原藥。資金的短缺直接導致銷售額急速縮水。
就在王秀芬一籌莫展之際,今年年初,政府加大了信貸投放力度,在農聯社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王秀芬順利獲得了200萬元的貸款。“這200萬意味什么,”王秀芬感嘆道, “如果順利,公司將會增加1000萬的營業額。”貸款金額或許不多,獲得的效應卻在成倍放大。大成農藥有限公司就此 “復活”。
“客觀地講,小微企業去年普遍出現了融資困難的局面,許多企業都是在咬牙堅持。”德州銀行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唐大健坦言,今年以來,德州銀行加大了對薄弱環節的傾斜力度,推出了 “融富通”、 “廠商銀”等滿足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的金融信貸產品,第一季度,小微企業貸款金額達到德州銀行新增貸款總額的40%。此外,德州銀行計劃將5至6家城區支行改為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的特色支行。 “這些銀行今后將不再接受大額貸款業務,它們將全心全意為小微企業服務。”
作為 “三農”服務的主力金融單位,農聯社加大對春季農用生產資料生產、流通領域的信貸服務和支持,全力支持農業春季生產。“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將單筆貸款額度適當調小、調散,以適應涉農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孫金才如是說。
破解擔保難題
曾幾何時,小微企業融資難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為了在市場夾縫中得以喘息,許多小微企業選擇與民營擔保公司合作,因此擔保公司成為許多中小企業最重要的融資途徑。經濟學博士、德州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王輝分析道,銀行、擔保公司、企業其實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任何環節出問題都會牽連整個鏈條,而小微企業往往難以把控風險,因此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為破解擔保難題,我市也在努力做新的探索和嘗試。由市金融工作辦公室牽頭成立的“融資一體化服務平臺”,由金融辦篩選資質較好、潛力較大的中小企業作為該服務平臺的會員單位,推薦給德州銀行等3家金融機構,再由銀行提供授信。 “雖然額度不高,單戶只有100萬元,但是它的利率非常低。”唐大健介紹說,貸款利率可以優惠至基準利率上浮1.3倍,“每個月在7厘左右。”并且通過市金融辦協調,在市工商局注冊成立德州融鑫投資擔保公司,專門服務中小企業融資一體化服務平臺的建設。
“這個服務平臺的最大好處在于不收取擔保金、無須提供抵押和反擔保。通過這個平臺,一大批老板信譽好、企業成長性高,但因規模小達不到銀行準入門檻的企業,便捷地拿到了低成本貸款。目前來說, ‘一體化服務’服務平臺還在探索階段,所以受益的企業有限,但這將會是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唐大健說。據了解,下一步該平臺的信貸投放額度或能增加至500萬元。
此外,多戶聯保的形式也在我市多家銀行悄然興起。孫金才告訴記者,對于確實無抵押物可抵押的小微企業,可以由農聯社牽頭,成立由多家小微企業為會員單位的聯盟共同體, 1家會員單位提出貸款申請后,該聯盟指定另外幾家會員企業為其擔保。目前,全市已有20多家企業加入該聯盟。
□本報記者 張學超 本報通訊員 孫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