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志寧?通訊員?孫艷東?王振)“老范啊,該澆你家麥子了,你趕緊過來吧!?”4月16日,慶云縣東辛店鎮大范村村民范占輝掛掉電話后,從抽屜里拿出水卡,騎著電動車來到田里。?“現在澆地真是方便了,連鐵鍬都不用拿了。?”范占輝說。
????對于農民來說,以前澆地真是大難題,每次澆地,拉水泵、鋪管帶……一家人忙一天也澆不了多少。如今村頭修上了揚水站,全村鋪上了管道,澆地的時候用水協會統一灌溉,全村的地三五天就澆完了。
????慶云位于李家岸引黃灌區末枝,水資源短缺問題非常突出。?2009年,慶云被確定為省首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3年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高效節水和末級渠系改造節水示范片面積12.4萬畝。在建設過程中,該縣聘請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專家作為技術支撐,嚴格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建設監理制?“四制”管理。該縣同時推廣土壤墑情遠程測報、低壓管灌區井泵遠程控制等新技術,工程全部采用砼塊等新材料,渠道底板澆筑也全部采用商混澆筑等新工藝,保證了農田水利硬件建設“過得硬”。
????農田水利“三分在建,七分在管”。如何讓小農水更好地服務于農民,發揮更大的效益?該縣小農水怎么用、設施怎么管百姓說了算,通過聘請村民義務監督員和組建灌溉用水協會,確保農田水利軟件建設“硬起來”。該縣通過鄉村兩級推薦、水務局篩選等方式推選192名村民監督員,經過統一培訓,使其在小農水工程規劃設計、質量監督、管理維護等過程中發揮監督作用,既保證了小農水建設規范透明,又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水利的積極性,確保每項工程都建成了精品工程。?3年里,村民監督員累計提出意見和建議97條,采納46條,整改建設、管理問題6處。
????“沒有用水協會的時候,一到澆地就你爭我搶、亂成一團,現在只需要提前撒好肥料,協會管理人員就按地塊順序把地給澆了,非常方便。”正在蔬菜大棚澆地的慶云縣常家鎮大劉村村民劉明賢說。劉明賢所說的農村灌溉用水協會是該縣保障農田水利?“毛細血管”暢通無阻的又一法寶。協會按照灌溉區域,打破行政地域界限,通過一事一議、民主議事籌集資金,對灌溉設施進行維修改造,每畝地最多收取15元水費,并定期公布資金收支情況,接受監事會和群眾監督,改變了農民只用水不管工程的習慣,打通了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同時,協會還組織會員完善、更新田間灌溉設施,安裝了用水智能IC卡,讓農戶一按遙控器就能澆上地。
????目前,該縣已有灌溉用水協會9個,會員村莊達到137個,近9成村莊實現統一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