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任清松 廉鴻鶴)5月10日早晨,一輛小轎車緩緩駛入臨邑縣城棉廠小區建筑工地。轎車的主人是臨邑鎮王家村的農民王家祿,在這個工地做瓦匠。“我每年能在外面干10個月的活兒,掙五六萬塊錢不成問題。為了節省時間,再是路上也少受點罪,我就買了這輛車。 ”王家祿說。
近年來,臨邑縣加大了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力度,使很多農民成為掌握一技之長的“藍領”,工資也隨之水漲船高。隨著農民打工收入的增加,為了往返方便,也為了節省時間,很多打工農民都買了小轎車。過去背著鋪蓋走天涯靠體力掙錢的打工“流浪漢”,搖身變成了開小車上班,用電腦、搞技術的“藍領”打工族。
據該縣人社局創業就業市場負責人顧德杰介紹,現在農民工的工資很高,一個瓦工每月的工資6000多元,每年掙6萬元的瓦工很多。其他的如焊工、電腦操作工等工資也很高。“開著轎車去打工的農民,在我們縣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顧德杰說。據不完全統計,該縣有6000余名農民打工者有了自己的轎車。
“工資性收入,目前已成為我們縣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顧德杰介紹說。為了鼓勵更多農民創業就業,臨邑縣全力推進就業創業培訓工作,將農村勞動力及務工人員納入免費培訓范圍,并開展萬人免費培訓工程,激發農民的創業就業熱情。目前,臨邑縣有務工農民4萬人,年人均收入2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