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央企對接給我們帶來的是切實的發展,2011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76億元,利稅3億元。”德州中聯大壩水泥有限公司(下稱德州中聯)黨委書記、總經理孫勇向記者介紹,自2007年加盟央企成立德州中聯之后,企業從一個資金短缺、舉步維艱的企業蛻變成了一家名列中國建材500強的企業,產能規模躋身國內同行業前列。目前,冀魯市場是德州中聯的主要區域市場,市場占有率高達80%以上,水泥遠銷京津等市場,是我市唯一也是最大的旋窯水泥生產企業。
資本為企業注入活力
“央企帶來的首先是資本,為我們蓄力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擔保。”孫勇表示,公司從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資本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對接央企之前,企業面臨很大的困境,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每月幾百元的工資,僅夠職工維持基本生活。“成本本身就沒有優勢,資金不足無法推動產業升級。”孫勇表示,德州附近沒有礦山,成本的縮減只能通過產業升級。通過央企擔保,企業突破發展的資金瓶頸,同時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條件。企業利用靠近電廠的自身優勢,開始采用脫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技術,成本從每噸138元下降到10元以內,僅此一項每年節省成本1000余萬元。
德州中聯對接央企后的2008年至2011年,公司銷售收入從4.24億元到目前的6.76億元,增長59.43%;利潤總額從853.72萬元增長到18100萬元,實現成倍增長,利稅3億元,為地方經濟和稅收作出了很大貢獻。
降低能耗在工廠建花園
加盟央企不僅為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先進的企業管理觀念堵塞了原來存在的管理漏洞,對標管理更是促進了企業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德州中聯全面引進數字化管理,成本控制、原燃材料招標及質量控制、生產經營指標完成、煤耗電耗消耗指標降低都掛靠數字考核,數字化管理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德州中聯通過先進的管理理念促進節能降耗,讓“工廠里建花園”的目標初步實現。過去,德州中聯每噸水泥熟料的綜合電耗達到了76千瓦/時,煤耗則達到了130千克。高耗能帶來成本高位的同時,廠區環境也難以改善。通過企業的對標管理和技改項目,目前每噸水泥熟料的綜合電耗和煤耗分別下降到了63千瓦/時和104千克,已經達到國內最先進水平。為進一步改善廠區環境,2012年新增綠化面積10000平米,新植樹木3000多棵,利用電廠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工業廢渣100萬噸,新建余熱電站實現發電量突破6000萬度,節約標煤2.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萬噸,對全市節能減排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以人為本”讓員工更幸福
德州中聯一直注重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特別是在加入中聯水泥之后,對原有企業文化進行了整合,同時借鑒吸收中國建材“三寬三力四和諧”的企業文化精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德州中聯快樂文化體系,讓企業形成了良好的氛圍。
公司在豐富員工文體生活上不斷變化形式和方法,職工春秋登山,夏天看海,各種近郊游更是不勝枚舉。目前,所有生產一線員工都實現了“上山下海”外出旅游一次的目標。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也提高了員工的幸福指數和自豪感、歸屬感。
□記者 李龍 通訊員 王冰 馬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