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優化經濟結構、提供就業崗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總戶數達21萬戶,占市場主體總量的96.8%;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1136億元,上繳稅金65億元,分別占全市GDP和稅收總額的82.3%和55%。
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逐步加劇,中小企業普遍喊“渴”、喊“累”。究其原因,貸款壓力大、融資困難等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
資金緊張,企業發展受制約
“我們公司主要產品是土工材料,產品應用于水利、交通、環保等領域。當下,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放緩,公司既要保生產,又要投入新項目,資金緊張是制約公司發展的大問題。”陵縣宏祥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崔占明坦言。
同樣的問題在其他企業中也普遍存在。“想從銀行貸款,沒有土地證,沒有抵押物,銀行不認可。找民間借貸,高額的月息對于我們這樣的企業來說,根本貸不起。 ”正達塑業負責人梁寧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我市中小企業單體規模偏小,多數銀行貸款紛紛流向大企業,中小企業很難通過信貸保障獲得生存和發展必須的資金,其生產經營和投資的積極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據初步統計,全市中小微企業獲得銀行授信的僅有3.2萬戶,銀行貸款支持率僅為總戶數的15.7%。
風險偏大,銀行放貸更謹慎
中小企業“想發展沒有錢”,另一方面,銀行卻呈現“有錢不敢放”的局面。10月20日,臨邑縣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負責人郭濤告訴記者,貸款風險偏大,制度不規范是造成銀行謹慎放貸的主因。
郭濤說:“全市缺少完備的考核體系,企業雖然以流動資金的名義向金融機構貸款,但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將所得資金用于擴大規模、增加設備等固定資產投資。中小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有限,一旦市場前景不好、企業經營不善,銀行能收回的只有廠房和舊設備,基本無法回收資金。”
不僅如此,記者了解到 “幾戶聯保”的融資模式有著很大的弊端,一旦一家公司出了問題,其他幾家也會跟著受牽連,其結果往往是集體陷入困境。此外,不少銀行實行 “信貸終身制”,員工放出去的貸款將由本人全權負責,一旦貸款追不回來,本人也將受到牽連。 “丟工作不說,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的欠款,咱們什么時候才能還完?”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員工說。基于此,金融機構放貸也就尤為謹慎。
盡管中央和地方不斷提出新思路、新模式,呼吁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是文件落實文件,錢還在銀行,中小企業的錢包仍是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