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150條客服涉詐預警信息
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張明凱)
11月10日,記者從德州市反電詐中心獲悉,前一天該中心共接收、處理涉詐預警信息2108條。其中,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詐騙150條。警方提醒,當下正值“雙十一”收發快遞高峰期,消費者要警惕“貨到付款”類詐騙。
近日,市民李女士收到一個到付快件。雖然自己網購的商品都是包郵的,但她以為是親朋好友發來的,便支付了168元的費用。拆開快遞后她發現里面裝了一條金黃色的手鏈,仔細查看后發現手鏈質量粗糙,并不值錢。李女士找親朋好友問了一圈后發現沒有人給她買過這條手鏈,于是她撥打了快遞包裝盒上的寄件人號碼,發現是空號,在網上搜索寄件人“XX科技”,也是查無此公司。李女士這才發現被騙,隨即報警。
這種新型快遞騙局成本僅僅幾元錢,卻讓受害者支付幾十甚至上百元的到付費。雖然單筆是一個小數目,但是這背后的詐騙團伙可能已經騙了成千上百人,金額加起來可能高達千萬元級。而且,這種事情竟然不是個例,全國各地已經有很多人中過招。
“貨到付款”的行騙方式,通常是通過非法渠道收集消費者快遞信息,然后送貨上門,利用消費者不驗貨直接簽收,或親戚、朋友不知情的狀態下付款代收,或者在和消費者無任何接觸的情況下送貨上門,例如直接打電話通知你有快遞,放在快遞站,然后索取快遞費。還有謊稱免費領取試用,稱到付款為運費,或者打著免費商品的旗號用劣質低價商品騙取高額快遞費。
“雙十一”期間密集收貨,可能會造成許多消費者麻痹大意。一天簽收好幾個包裹,根本分不清每個箱子里裝的是什么。部分不法分子趁此機會,從非法渠道獲取買家信息,冒充快遞員把假貨送到買家手中,稱此單為“貨到付款”,以騙取錢財。
警方提醒,市民在簽收包裹前,一定先按官網更新的快遞信息進行核實,確認是否為自己的包裹。對還未通知“開始派送”便送上門的包裹需格外警惕,也可直接撥打寄件人電話,有疑惑要果斷拒收。取貨后,記得把個人信息從包裹上抹去,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另外,消費者簽收商品前務必開箱驗貨,發現貨物有損壞或貨單不符時,要保留證據,拒絕簽收,及時與賣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