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剪紙
□記者王岳琪 通訊員張欣欣
今年54歲的鄭國平是齊河縣剪紙技藝傳承人,從十幾歲起接觸剪紙,至今已有40多年。起初剪得最多的就是福字、喜字、團花等造型,隨著手法日漸成熟,他開始剪花鳥等更加復雜的圖案,一幅山水畫、一張風景照、一件工藝品,都能以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
“剪紙不光要剪得像,還得生動鮮活,有立體感?!编崌秸f。
與繪畫不同,剪紙有“千剪不斷,線線相連”的結構,即圖案的每一條實線都必須互相連接。因此,在剪之前需要對畫面進行二次設計,按照剪紙的形式重新調整結構、勾勒線條,往往一張紙樣要反復修改好幾遍才定稿。就像他剪的晏嬰祠,晏嬰像原本是在晏嬰祠正前方的廣場上,為了能看到晏嬰祠的全貌,還能把晏嬰像表現出來,鄭國平重新布局結構與角度,兩者一左一右一遠一近連成一幅圖,既有立體感又凸顯了主題。
在鄭國平看來,所有的剪紙離不開3種剪法,他形象地總結為“逗號、句號和鋸齒”。句號就是圓形,剪刀始終沿著一個走向,考驗的是對剪刀的控制力;逗號就是在句號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拐彎,考驗手法的變換;鋸齒看似最容易,實則最難剪,比如鳥類的羽毛,要通過鋸齒的形態和走向表現出栩栩如生的狀態,沒有長久的功夫練不出來。
“這3個基本功練好了,也就入門了,剪各種圖案都不在話下。”鄭國平說,“現在網上剪紙教程很多,但太專業的術語并不適合零基礎學員,我沒受過專業的教育,幾十年來全靠自己積累經驗,總結出的這套‘草根’教程反而更適合普通百姓。”
近幾年,齊河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鄭國平感覺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他走進社區、鄉鎮、文化場所,把這門手藝傳授給更多人,所到之處,吸引了大批剪紙愛好者。
在鄭國平的書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剪紙畫冊,展開后有十余米,這是鄭國平耗時半年創作的一幅長卷作品,他用剪紙的形式把齊河的美景收錄其中,并取名《美麗齊河歡迎您》。
“五一假期出去游玩,看著齊河美麗的風景,我就想,為什么不剪出來呢?這對我們家鄉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鄭國平回憶道。說干就干,半年時間,鄭國平先后游覽了齊河的大小景區,拍照、設計、剪紙、粘貼,一幅幅齊河美景圖慢慢呈現,風景秀麗的大清河、夢幻的歐樂堡……鄭國平把能去的景點都剪出來,展現齊河之美。
從最初的喜歡,到現在的癡迷。剪紙對于鄭國平來說已不單純是一門手藝,更成了他的表達方式,國慶節剪天安門、建軍節剪軍人、勞動節剪勞動者……“我不善言辭,剪紙就是我的語言,希望通過剪紙記錄生活中每個精彩瞬間,也希望用手中的剪刀把美麗家鄉宣傳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齊河、熱愛齊河。”鄭國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