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北木板大鼓是流布于魯西北的一種鼓書藝術,2009年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據考,魯北木板大鼓是清末夏津民間藝人呂廉山在民間鼓詞、運河號子、民間小調的基礎上,又在當地老藝人指點下,融入傳奇故事,逐步形成魯北木板大鼓的雛形。表演時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說唱,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鼓板節奏鏗鏘,跌宕抑揚,與唱詞渾然相合。另有一人持三弦專司伴奏,如言如訴,嘈嘈切切。木板大鼓唱腔渾厚粗獷,委婉細膩,有時似說,有時似唱,說唱結合,韻律優美。尾語聲調濃重,地方氣息濃厚。當時,呂廉山的鼓書藝術名揚魯西北與濟南一帶,有高足多名,其中范其鳳,綽號“老冒”,將木板大鼓這一曲種又進行整理改編,經過多年演出實踐,逐漸形成自家風格,在魯西北一帶影響巨大。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于說書藝人受場地和經濟收入制約,為了演出方便又迎合觀眾的欣賞需要,以第四代弟子張振武、王振遠、李振鵬和劉振清為主,將傳統木板大鼓中的三弦伴奏去掉,改為單人演唱形式。演員利用手中的木板和鼓,擊打出豐富多彩、起伏跌宕的鼓套子,形成優美的旋律,配合自己的演唱,可謂運用自如、得心應手。此曲種唱念結合,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念白于當地口音中,稍帶普通話。女腔曲調悲涼,蒼勁高昂,幽默時插科打諢,抒情時幽怨纏綿,頗具地方特色。手中木板和鼓楗除打擊伴奏外,有時被即興當作道具,根據故事情節或用來當做舞動的刀槍,或為文人手中的筆翰,或為騎士揮舞的馬鞭。把劇中人物的言談舉止及良善丑惡描繪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四代傳人張振武,在木板大鼓原有基礎上又進行了創新,使木板大鼓分為“實口”和“趟口”兩種。“實口”就是傳統帶有基本功的段子,原詞原句不可更改?!疤丝凇本褪歉鶕袃热荨⒐适虑楣?,可對其曲調鼓板及唱腔臺詞進行隨意發揮創造,有時候演員在臺上即興編唱,詞義生動活潑,明快新穎,聽者咂舌豎擘,贊譽不休。張振武的改進使原演唱節奏和形式更加生動,使說唱與表演、伴奏更為和諧完美,演出技巧和文史學識,渾然諧和,相得益彰。大大增強了這一傳統曲種的藝術魅力,將魯北木板大鼓藝術推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通訊員別曉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