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開通14條小微公交線路——穿梭背街小巷 方便市民出行
市民等待乘坐小微公交。記者郭慶萍攝
□ 本報記者 尹曉燕 曹清 本報通訊員 劉吉健
“這小微公交開通得好,我們在小區門口就能坐上公交車,到附近的商場、公園都很方便。”1月24日,在德州天衢新區星凱國際廣場的公交站,市民李康帶著兒子坐上了69路公交車,準備前往澳德樂時代廣場游玩,經過半小時到達目的地。“坐公交免費、環保,還省去了停車的麻煩。”下車前,李康還不停向記者夸贊小微公交的好處。
李康乘坐的小微公交也稱為微循環公交,為純電動公交車,整體車長6米左右,是常規公交的三分之二大小。因為其小巧靈活,被投放到城區的背街小巷、大型小區等常規公交輻射不到的人流集中區域,連通城市道路“毛細血管”,構建更加合理、便捷的公交網絡,是對現有長線、大型公交車的有益補充,切實解決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別看它小,車內設施一應俱全,且比常規公交更舒適,車身采用了一級踏步低入口設計,對于腿腳不便的老人來說更加友好。小微公交傳動效率高小微公交傳動效率高、、動力強勁動力強勁、、續航里程續航里程長,在滿電的情況下可以行駛200公里以上。”市區69路公交車駕駛員鄭田福介紹,69路公交全程28個站點,是一條微循環線路,經過多個學校、住宅小區、商超和公園,貼近百姓的居住生活,既降低了公交運營成本,又提高了公交出行分擔率。
說話間,家住趙辛中天府社區58歲的高女士上了車,談及小微公交直豎大拇指。高女士的外孫在長河小學上學,雖然離家只有三四站路程,但騎電動車接送孩子冬天冷夏天熱也不安全,去年初,家門口開通了69路公交,10多分鐘一班,接送孩子方便多了。
小公交背后折射的是大民生。“城市發展到哪里,公交的線路就通到哪里;乘客的需求到哪里,公交的服務就到哪里。我們現已在1路、3路、69路等14條線路配備了小微公交,以前很多因為地域狹窄不通公交的地方通了車,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德州交投公交集團分管負責人孫培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