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26日上午10點左右,記者與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王德勝聯系時,他早已經整理了參會的相關材料。在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前夕,王德勝和市政協副秘書長、法制委主任張彥才,提案委主任李宏東,經濟委主任王立新,委員聯絡委主任劉鵬飛等五名委員,聯名提出了關于統籌打造德州段黃河、大運河、齊長城文化廊道的建議。尤其是齊長城文化廊道,也是第一次以文史資料的形式,進入德州市民的視野。
德州是黃河、大運河、長城三大國家文化公園戰略匯集之地,2022年2月,德州市第十六次黨代會要求“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為牽引,打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德州品牌”。
一年來,德州探索新模式,厚植新優勢,構建新格局,走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大運河國家公園建設路徑。但也暴露出發展力度待提升、管理體制待完善、機制創新存在短板、有效投資待加力、文旅融合待深入、文化挖掘系統不足等問題。
為此建議:進一步搶抓機遇,統籌打造德州段黃河、大運河、齊長城文化廊道,將沿線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輻射周邊,推動生態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做好頂層設計,協同推進三大公園建設。德州段黃河長62.5公里,大運河長127.8公里,新發現的“濟水岸防”長城,為齊長城的一部分,約60公里。建議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跨區域文化資源布局和合作,做好三大國家文化公園牽手工作,用水系和生態廊道把這兩條文化大河、三項重大文化工程連通起來,推進運河復航,實現德州內河連通。打通“濟水岸防”長城與黃河、大運河岸邊村落的自駕游線路,同步規劃建設自行車、馬拉松賽道,加強兩岸生態修復和岸線景觀建設,實現水與城市和諧共生、共融。
健全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明確或設立德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管理的主體,確立“部辦企院”鏈式保障推進體系。建議按照“編隨事轉,人隨編走”原則,以目前進展良好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試點,進一步充實大運河保護利用指揮部的工作職能、辦公力量,由臨時性協調機構轉變為有專門編制和相應權責的固定機構,落實機構編制人員和“三定”方案,以減少人員的流失。
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建立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建議構建“債券+基金”社會資本投入機制。相關部門細化地方專項債券類別,創新品種,增設大運河、黃河、齊長城文化公園發展基金,以政府資金撬動全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協調推進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建議宣傳部、社科聯牽頭,德州學院、德州董子研究院等部門和單位組成專兼職專家學者隊伍,聯合設立課題組,充分挖掘整理文化脈絡,突出德州在深入貫徹三大國家文化公園戰略下定位的唯一性及獨特性,展示德州段黃河、大運河、齊長城的獨特魅力。
推進“兩權”分開的運營模式,讓文化公園“活”起來?!皟蓹唷奔垂芾頇嗯c經營權,通過“兩權”分開,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營的效率和效益。建議將“文化廊道”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協同發展,項目建設與社區發展互動銜接。(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