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中學百年校慶,前排左四為博文校友、電影演員項堃。
管理嚴格 人才輩出
博文中學是私立學校,當時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教育廳是不給立案的,所以雖然學生質量很高,但一方面感到在社會上低人一等,一方面又為自己的前途擔憂。特別是1929年山東省立第十二中學(德州一中的前身)在德縣成立,對博文中學是一個較大的沖擊。這一年,美國留學生恩縣人王元信來博文中學任校長,他任職長達10年。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為博文中學在山東省教育廳辦理了立案手續。當時,教育廳長何思源專門到學校進行了考察,認為符合立案條件。
這一年,學校有高中3個班,30多人;初中6個班,120多人。之后的博文中學停止了高中招生,專心發展初中,到1935年,初一、二、三年級分別達到3個班,有學生281人,教師22名(其中4名美國人),基金增加到24.51萬元,年可用經費2.9573萬元。當時的學費,男生每年25元,女生每年15元。學校占地面積達170畝,其中男部宿舍14座,16601平方米,體育場11718平方米;女部校舍8座,12722平方米,體育場2245平方米。學校樓房整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為歷史最好時期。
當時學校教學管理很嚴格,不管男校女校,學生的作息時間都有嚴格規定。緊張之余,學生的課外活動也很精彩,有學生自治會組織的,也有老師組織的。學校開展的與十二中學籃球賽、與泊鎮師范足球賽、全省運動會、校園邀請賽、演講比賽、辯論會等,都獲得了好評,學校還組織有童子軍,學生們穿上小軍裝,扛著木棒,曾在德縣城里參加游行。1933年的時候,老舍先生還曾到博文中學進行過愛國演講,很受歡迎。
由于從龐莊遷來,因此教師、學生中,臨清、夏津和武城人較多。在1929年以前,博文中學是德縣獨一無二的中學,在周圍影響很大,除本地學生外,還有衡水、滄州、南宮、臨清等地的,家庭多數較貧寒。學習氛圍很濃,學校要求也很嚴格。學生一兩門不及格可以補考,但如有三門不及格就要降班。學校不負責畢業生分配,只有自謀職業。學校除布道、授圣經,擴大教會影響外,公理會還舉辦平民教育,以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平民讀物”為教材,增設漢語注音符號班,推廣“識字牌”游戲。后來這些人好多成了各個行業的精英,如侯仁之、李貴珍、侯道之、項堃等。
博文中學不是一所封閉的學校,自1921年起,美國格林尼亞學院的畢業生每兩年一輪來校任教;博文中學與通縣的潞河中學、濟南的齊魯中學和山西的銘賢中學都是一個系統的兄弟學校。1986年5月12日,博文中學建校100周年慶祝大會在北京召開,出席各界校友50多人,當年的兄弟學校美國格林尼亞大學及其他機構和個人發來賀電30余件,《人民日報·海外版》給予專門報道。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博文中學被日本當局關閉,該校的學生和部分教師連同部分校產歸并到德縣中學。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