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扭住第一要務不放松,德州人民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
“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動高質量新發展。要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破除無效供給。 ”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市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強調。
一年來,我市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好于預期、好于去年同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已達2649.8億元。前10個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80.04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234億元,增幅均位居全省前五。這樣的經濟發展成績是德州群眾在40年前難以想象的。數據顯示:1978年,德州三次產業結構為57.2:16.9:25.9,農業成了絕對的經濟“頂梁柱”。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改革開放、包產到戶,農民吃上了白面,住上新房,但腰包還是鼓不起來。1984年,德州全區糧食總產達到199.7萬噸,棉花總產更是突破36萬噸,占山東全省棉花總產的三分之一,占全國棉花總產的十分之一。可糧棉的持續快速豐產,沒有持續帶來更好的生活,德州百姓首次遇上了“吃不了、賣不完”的難題。
面對困難,德州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逐步從兩方面推行改革:一是提出在農村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種、養、加一齊上;二是把農民從棉花地里領出來,領到鄉鎮企業和社辦工業中去,大辦鄉鎮企業。兩方面發力,很快見效,德州工商業迅速“回暖”。到1986年,德州農村從事二三產業的非農專業戶已經增長至10.3萬人;組建新經濟聯合體1.49萬個,有5萬多個農戶參加,365處縣屬企業有310處實行了經營責任制,德州邁出發展現代工業的新步伐,也開始了實質意義的經濟轉型、社會轉型。
在武城縣,家庭婦女們在政府支持下辦起一個又一個小地毯廠,不到10年時間,武城地毯就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甚至鋪進美國的白宮。寧津縣張大莊的仿古家具,以德克公司為龍頭,帶動一整條家具生產產業鏈。199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6.5:37.4:26.1,二產首次超過一產。 1996年底,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163.3億元,從業人員突破60萬人,形成十大主導產業。
2007年,市委、市政府確定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對全市工業經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2007年末,也就是改革開放即將邁入30周年之際,德州工業增加值已達655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5.5%。從華魯恒升到通裕重工,從泰山體育到實華化工,德州涌現出大批骨干企業。同樣在這一年,市委、市政府把融入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對接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新的跨越的重要戰略舉措,全面實施“南融北接”戰略,打造“區域經濟文化高地”,央企合作也實現首次突破。2005年,全市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工業企業僅有181家,到2010年就增至847家。在齊河縣,這里依托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率先成為我市首個全國“百強縣”,當地的永鋒集團成為全市首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納稅過10億元的企業。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德州工業進入全面轉型升級的新階段。過去,德州工業多而不大、大而不強,不僅結構不夠優化、產業層次也不夠高。近兩年,這些問題都迅速得到解決。特別是2016年,新一屆德州領導班子立足發展實際,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以“10+6”產業體系、“三個100”企業培植計劃為抓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同時,提出著力打造裝備制造、綠色化工、農產品加工、新型紡織、新能源、生物技術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進入2018年,圍繞搶抓全省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我市又及時調整產業規劃,結合全省十強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搞好新興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快速轉型升級,綠色化工等六大傳統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等六大新興產業在我市全面提速,德州經濟“6+6”產業體系迅速成型。
同德州工業一樣走向復興的,還有商貿服務業。 197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只有3.71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當時全市GDP比重僅為25.9%。但作為“九達天衢”“神京門戶”,改革開放后的德州商貿服務業,沒了水路走陸路,依托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很快煥發了生機。舊社會走街串巷的慶云“貨郎”,開始自己做市場。當地小商品市場迅速興旺,逐漸成為買全國、賣全國的北方小商品集散中心。
到了1998年,德州開始著手改革國營企業,為服務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通過推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全市876家商貿企業陸續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黑馬集團、德百集團、德州扒雞公司等一批大型企業集團迅速成型。如今,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已達1392家。其中,年銷售額(營業額)億元以上的貿易企業就達353家。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看,2007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87.2億元,是1978年的104倍。到2017年末,這一數字又翻了兩番,達到1537.1億元。
工商業全面興起,農業產業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到2000年末,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239家。 2004年,德州扒雞公司等企業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雙匯、金鑼等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我市。同時,農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格局。特別是近兩年,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打造周邊城市的“放心農場”,我市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積極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目前,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225家,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45家、市級172家。
“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362個,新增111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2處,認證面積達735.5萬畝,占食用農產品產地總面積的77.5%
今天的德州經濟,正在對工業、農業、服務業進行重新定義,伴隨發展從速度優先向質量優先轉變,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普遍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