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2月19日電(記者郭爽)近日刊發在英國《自然·老化》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大規模篩查研究結果顯示,檢測血液蛋白或可在癥狀出現十多年前識別阿爾茨海默癥等癡呆癥高危人群。
來自中國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醫學數據庫采集的5萬多名健康人士的血液樣本,其中1417人在采樣后14年內患上了癡呆癥。研究人員發現,在篩查的1463種血液蛋白中,有4種蛋白(GFAP、NEFL、GDF15和LTBP2)的水平超標情況與癡呆癥密切相關。
該研究顯示,在日后患癡呆癥者的血液樣本中,這4種蛋白水平在癥狀出現前的十多年就已超出正常范圍。研究還發現,血液中GFAP蛋白水平較高的人患癡呆癥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患阿爾茨海默癥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近3倍。
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技術設計了預測算法,將上述4種蛋白“生物標志物”與年齡、性別、教育和家族史等因素結合起來。他們根據三分之二參與者的數據訓練模型,并使用其余參與者的數據對該預測算法進行測試。結果顯示,這一模型利用參與者被正式診斷前十多年的數據,預測了包括阿爾茨海默癥在內的3種癡呆癥的發病率,準確率約為90%。
研究人員表示,該發現可用于研發血液檢測新方法,以識別患癡呆癥的高危人群。但新的生物標志物在用作臨床篩查工具之前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研究人員指出,人們通常只有當注意到記憶出現問題或其他癥狀時才會去醫院進行診斷,而一旦被診斷出患癡呆癥則為時已晚,因為這種病可能已發展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