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報告說,他們重建了5.2萬年前的猛犸象染色體3D結構。該研究結果讓科研人員能夠在基因組層面更深入了解猛犸象。
一個由美國貝勒醫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在《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5年里測試了數十個樣本,最終選中了于2018年在西伯利亞東北部挖掘出的一具保存異常良好的猛犸象樣本。
這只猛犸象死后不久被凍干了,而脫水樣本中的細胞核結構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研究人員由此可探究樣本的染色體組核型,即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特征等。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Hi-C的方法從猛犸象耳后皮膚樣本中提取了DNA,將其相關物理信息與DNA測序相結合,以識別相互作用的DNA片段,并使用當今大象的基因組作為模板,成功創建了該猛犸象基因組的有序圖譜,并建立相關的染色體3D結構。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被研究的這頭猛犸象有28條染色體,這與當今亞洲象和非洲象的染色體數量相同,該猛犸象的染色體還保留了大量物理完整性和細節。此外,與其近親亞洲象的皮膚細胞相比,猛犸象皮膚細胞具有不同的基因激活模式,包括可能與其毛發和耐寒性相關的基因等。
盡管這項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取決于保存完好的古老樣本,但研究人員樂觀地認為,該方法也可用于研究其他古代DNA標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