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人民日報》刊發《農田水利短板加快補齊,保障超3.5億畝春灌面積 春水潤田疇 優供保豐收(打好糧食生產第一仗③)》,其中對夏津農田水利短板加快補齊、春水潤田疇、優供保豐收進行了報道。內容如下:
澆過一茬水,麥田長出新綠。山東省夏津縣東李鎮張官屯村村民姜榮波蹲在田頭查看長勢,“麥苗已經分蘗四五個,馬上就要拔節了。”
“用上新技術,讓100多畝晚播麥大有起色。”姜榮波高興地說。田間,一根150米的鐵臂伸展,垂吊的噴頭轉動,水霧噴涌,小麥“喝”上營養套餐。姜榮波對“新家伙”十分滿意,“這叫自走式平移噴灌機,只要設定好水量和時長,一按開關,水肥噴灑均勻。”
“麥田地勢高,離水渠遠。以前俺們澆地要一天到晚守著,晚‘喝’上水的麥子,個頭躥不起來。”姜榮波說,“如今啥時候用水啥時候澆,兩天就能搞定,豐收有了底氣。”
當地水資源不豐沛,更要在節水上下足功夫。“地面灌溉改成小水噴灌,一畝地少用一半的水,再加上省出的電費和人工費,100多畝地的灌溉成本從幾千元減少到760多元。”姜榮波算起節水賬。
作為農業大縣,結合小麥春灌,夏津縣開展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建設項目,充分利用衛運河及馬頰河上游水源充沛的時機,及時提閘以及開啟揚水站持續向縣內供水。截至目前,衛運河土龍頭閘已提閘月余,馬頰河王仁莊揚水站提水達到600個臺時以上;3月20日以來,夏津縣統籌馬頰河上下游河道水位情況,又陸續開啟了津期店揚水站向雷集鎮、蘇留莊鎮供水,開啟陶橋揚水站向東李官屯鎮供水。
通過一系列措施,截至目前,夏津縣已累計調引衛運河、馬頰河水源950余萬方,盡最大努力為夏津縣創建“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提供水源保障。同時為保障夏津縣西部地區渠系暢通,近幾年,夏津縣利用多渠道資金對衛運河的重點渠道之一鄭渡干渠及其配套建筑物進行項目建設,已累計投入資金七百余萬;利用土龍頭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對鄭渡干渠進行清淤治理,目前治理總長已達4.47公里,開挖土方2.2萬方,改建八屯橋,新建五屯、閆莊測控一體化水閘兩座,對七屯閘進行了智能化改造,確保衛運河水源能夠引進來、用得上。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通訊員|鄧美平 編輯|苗欣
審核|張曉航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