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小麥長勢挺好,我們前段時間剛完成打藥、施肥、澆水,估計又是豐收年。”4月20日,慶云縣崔口鎮周辛村黨支部書記、民意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周慶曾看著綠油油的麥田,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2017年9月,周辛村借助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東風,成立了民意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把“碎片化”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經營,開辟了一條黨支部帶領群眾致富、集體增收的新路徑,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別看現在合作社發展的很好,剛成立的時候,入社的土地只有253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遍地的墳頭,對機械化耕作十分不利。”周慶曾說起當時遇到瓶頸,也是面露難色。但是事情很快迎來轉機,2018年底,崔口鎮深化殯葬改革,整鎮共建一處生態綠色公墓即福澤園公墓,周辛村216個墳頭借勢全部遷入福澤園公墓。在此基礎上,周辛村加快土地流轉進程,現在全村95%土地約1100畝順利流轉合作社。
土地有了,如何增加土地附加值是擺在合作社面前的另一道難題。“我們合作社在成立之初,就是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小麥和玉米,但是年底一算賬不掙錢,甚至還賠點錢。”合作社理事會成員周慶東介紹,“當時都有點灰心,接下來該怎么干,還得好好研究。”為了破解難題,合作社理事會成員集體外出學習,轉變思路、搞創新。通過與農業產業化企業合作,發展訂單式農業,改種植普通小麥為高筋小麥,企業提供種子,收割后全部回購,平均每斤市價比普通小麥要高2毛錢,每畝收益在1500元左右,現已發展高筋小麥種植面積460畝。同時,還與種子公司合作,進行小麥育種,每斤市價比普通小麥要高3毛錢,每畝收益在1650元左右,現已發展小麥育種面積400畝。改普通玉米為水果玉米種植,每畝的收益在2460元左右,徹底解決了傳統糧食種植效益低、抗風險能力差的難題。
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擁有大型聯合收割機、裝載機、無人機等大中型農機設備13臺,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奠定基礎,不斷降低作業成本。
“我們算過一筆賬,如果農戶單獨購買玉米種子、化肥、農藥,每畝地的花費分別約為40元、60元、160元,而合作社大規模購買和成本則可以降到30元、45元、130元,收割的費用每畝可降低30元,目前合作社1100畝土地,僅耕種和收割這一項就能節省8萬多元。”說起土地賬,周慶曾是一清二楚。此外,合作社的農機還提供社會化服務,與其他合作社及周邊種糧大戶簽訂服務合同,統一機耕、統一無人機噴藥、統一機械化收割,提高了合作社農機的使用效率,也為合作社增收提供了新途徑。
現在,村集體的土地320畝也流轉給合作社,每畝地的價格是400斤小麥、400斤玉米,根據正常行情,僅保底收入每年就有3.2萬元,還有合作社分紅收入,現在,合作社收入占全部集體經濟收入的42%,成為推動集體經濟增收的第一引擎,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018年,民意合作社獲得全縣統一獎補資金50萬元,2021年被評為市級示范社,我們黨支部2019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這既是對我們的鼓勵,也是鞭策,我有信心把合作社發展地更好。”說到未來發展,周慶曾信心滿懷。
“截至目前,崔口鎮共有21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合作社做大做強、提質增效,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增加新動能。”崔口鎮黨委書記王逢陽說道。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編輯|高紅巖
審核|張曉航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