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任婧婉
近日,記者在義渡口鄉五虎莊社區看到,藍天白云,青瓦白墻,綠樹茵茵,整個小區猶如一幅風景畫。“搬進社區后,居住環境變好了,出門就有垃圾箱,垃圾有專人送到垃圾中轉站,每月5日、15日、25日黨員干部組織我們集中清掃,保持社區的衛生。住在這樣的小區里,感覺跟住在城里一樣。 ”社區居民冷相生說。
從村莊到社區,農村居住環境的改變僅僅是我縣大力推進兩區同建和小城鎮建設的成果之一。 2011年以來,我縣本著“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發展理念, 尊重經濟規律,遵從群眾意愿,大力開展兩區同建和小城鎮建設工作,走出一條傳統農業地區就地城鎮化的新路子。
社區建設 民意為先
“社區從開始設計到完工,我們都有自己人參與討論和監督,這樓房住著放心。 ”徽王莊鎮官辛社區居民趙金花說。在官辛社區還未建成的時候,趙金花曾以大官辛村推選的群眾代表身份多次到施工現場進行“視察”。每當趙金花想到,自己已經入住的房子是在自己的監督下建起來的,有說不出的舒心。
兩區同建工作開展以來,我縣始終以群眾滿意為原則,從選址、戶型、丈量評估、簽訂拆房購樓協議、建設監督、搬遷入住等各個環節都得到95%以上群眾認可才予以實施。在社區建設中我縣繼續堅持“四堅持四到位”的工作方法,即堅持群眾路線,宣傳發動到位;堅持上下聯動,工作執行到位;堅持讓利于民,政策落實到位;堅持以民為本,服務措施到位。同時狠抓樓房工程質量,各個在建社區分別成立5名群眾代表組成的“安置樓建設質量監督小組”和“資金使用監督小組”,并制定了科學可行的質量監督制度,全程監督建設進度、原材料質量及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情況等,真正讓農民群眾住上放心樓,把社區安置樓建設成為百年工程、精品工程、群眾滿意工程,讓農民群眾成為兩區同建工作的真正受益者。
目前,我縣已開工建設農村新型社區35個,今年新開工建設了鄭家寨鎮新城社區等4個社區,續建、擴建了丁莊鄉薛莊社區等10個社區,計劃建設面積90萬平方米,解決群眾入住9101戶。
生活在社區 就地市民化
“現在社區的配套越來越全,幼兒園、衛生室就在家門口,水電暖氣一應俱全,晚上還能在廣場上休閑娛樂,和城里人沒什么區別。 ”邊臨鎮幸福城社區居民劉玉燕說。
今年,我縣兩區同建工作從“大入住、大拆遷、大復墾”階段步入到配套完善階段。全縣農村社區在“五化八通八有”的標準下,繼續提出“三個十”的配套建設標準,即完成開工社區水、電、路、垃圾處理等十項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幼兒園、小學、敬老院等十項服務設施建設;修建廣場、養殖區等十項配套設施建設。“三個十”設施的建設將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村社區的功能,增強了群眾入住社區的積極性,強化了群眾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社區環境管理逐步提高。我縣農村社區采取“拆村不拆領導班子”的管理模式,維護社區的穩定;安排社區閑余勞動力負責社區的安保和衛生工作,在抓社區建設的同時,也把環境衛生整治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抓牢抓實,真正做到綠化、凈化、有序化。
群眾在享受社區物質文明的同時,生活習慣、民風民俗、思想觀念等迅速轉變,文明素質迅速提高。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我縣被評為全省生態文明先進縣,義渡口鄉五虎莊社區、陵城鎮五李社區被評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社區。
工作在園區 農民拿“雙薪”
“住進社區嶄新的樓房后,我把自家農田以每畝每年1000元的價格流轉給種植大戶,自己到家門口的紡織產業園區上班,每個月又能掙2000多塊錢。 ”五虎莊社區居民冷萬明高興地說。2012年5月,義渡口鄉實施兩區同建工作,以打造宜居家園為目標,規劃建設了五虎莊社區,并在社區附近規劃建設了紡織產業園。目前,投資5000萬元的匯鴻紡織和投資3000萬元的軍勇制衣等2個企業已經入住產業園,五虎莊社區的400多名居民就近到園區打工。冷萬明就是其中一個,享受著“居住在社區,工作在園區,工資拿雙薪”的生活。“產業園區是居住社區的重要保障和支撐,有了可以吸納農民就業的產業園區,農民才會有穩定可觀的經濟收入,才能夠使農民在居住社區安居樂業,才不會因為上樓農民外出打工而形成新的‘空心村’。”縣委書記馬俊昀說。在產業園區建設中,我縣根據農村社區、產業園區所處位置和服務農民群眾的特點,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及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入駐產業園區,使農產品就近加工、農民就近就業、促進農業產業化、農民工人化。同時注重產業園區的多樣化,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結合各自傳統優勢產業,規劃建設了蔬菜種植、苗木培育、農作物種植農場等農業園區,服裝加工、電子加工、紡織加工等工業園區,商貿園區和旅游園區,把農民真正從種地中解放出來。
目前,我縣建設規模以上產業園區29個,精品示范產業園區5個,有效解決了3萬社區農民的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