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德林
浙江富在農村,富在農民,富在產業。2017年浙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比上年增長9.1%,連續33年位居全國各省(自治區)第一。2017年,浙江省共培育農家樂特色村1103個,特色點(各類農莊、山莊、漁莊)2381個,經營農戶1.9萬戶,直接從業人員16.6萬人,接待游客2.8億人次,全年營業收入291億元。
浙江省安吉縣遞鋪鎮魯家村建立18個各具特色家庭農場,作為旅游項目接待游客。 2011至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從1.98萬元增加到3.56萬元;村集體收入從3萬元增加到335萬元,村集體資產從30萬元增加到1.2億元。浙江省淳安縣楓樹林鎮下姜村依托青山綠水,重點發展民宿游,村里成立了景區管理公司,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統一分客和統一結算的運作模式同,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萬元,集體收入達到110多萬元。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和前提。只有產業強起來,才有可能使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浙江省農村強產業的路徑是什么?有何發展訣竅?“浙江農民的富裕并不是許多人理解的只靠辦工業、跑商業,而是立足于農業本身,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引入現代農業經營理念和網絡信息技術,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傳統農村向產業強村的轉變。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農業經濟與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張忠根介紹說。
浙江臺州綠沃川農業公司坐落于臺州市黃巖區北洋鎮聯宏村,始創于2013年,集合工廠化、自動化、智能化、無土栽培和立體栽培等技術,從荷蘭引進全球領先的水培蔬菜和空中草莓滴灌栽培技術,蔬菜年畝產40噸,草莓年畝產15噸,是典型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浙江省鄉村產業振興有三條比較明晰的路徑:一是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生產服務業,加強農產品市場和流通設施建設;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二是實行“農業+互聯網”,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強新型農業主體與電商企業對接,開展農產品網絡銷售、眾籌營銷;加強農產品電商平臺、農村電商服務商發展,加強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和農村物流體系建設。三是拓展農業多功能,發展觀光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分享農業等新業態;發展鄉村旅游,開發休閑農莊、特色民宿、戶外運動等休閑度假產品,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發展鄉村養生養老基地;建設田園綜合體。
實踐證明,只要轉變經營理念,積極穩妥推進農業各項改革,充分釋放蘊含在廣大農民群眾中的生產力,廣袤的田野照樣淌金流銀。杭州市桐廬縣大路村是省級糧食示范園區,農業生產由糧油專業合作社經營,糧田實施套種、套養等“千斤糧、萬元錢”的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園區還積極發展采摘游、觀光游、自耕自收等體驗項目吸引游客,助推旅游服務業發展。同時,大路村兩委對舊農房進行改造,發展民宿經濟,舊農房收歸村集體,由村集體統一改造成民宿,村集體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張忠根認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同于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表現在:產業鏈條更加延伸,不但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內容,還把產業鏈條延伸到了農產品消費甚至生產環境的消費;產業功能更加豐富,不但使農業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生態、旅游、養生、文化、科教以及新農村建設等新功能;參與主體更加多元,除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外,旅游企業、工商資本甚至部分市民通過產品眾籌等途徑也成為參與者;農民利益更加突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帶頭者、組織者,農民的參與程度更深。
總之,借鑒浙江經驗,實施鄉村產業振興,我們要做到幾個創新。一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更多的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完善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改革,打破以往一家一戶承包生產經營難以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大流通的瓶頸制約。二是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發展思路從興辦企業向經營“集體三資”轉變;經營方式從獨自經營向投資入股等合作經營轉變;經濟收入從產品銷售向租金上交、投資收益轉變。三是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培訓內容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等,培訓對象以青年農民、村干部、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電商運營員等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