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任立松
在杭州,有一個令人驚嘆的杭州“加速度”:不久前,《2018杭州創新創業指數》出爐,杭州以4.09%的創業項目增長率,連續4年蟬聯全國第一。讓有活力的新鮮血液汩汩奔流,原因并不復雜。在營商環境的“第一窗口”——杭州市行政服務中心,可管窺全貌: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持續深入,帶來了增長“加速度”。
“‘最多跑一次’實則是一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倒逼著政府提效率,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杭州市行政服務中心行政審批辦公室主任林革說。
理念之變:從“政府思維”到“群眾視角”
群眾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這是去年初,浙江提出的剛性目標。
杭州市一馬當先。比如不動產登記,過去辦一本不動產證有15個環節,群眾需要多次取號排隊。杭州市行政服務中心大刀闊斧地“瘦身”:將15個環節整合為3個,房屋交易、稅收、不動產登記實行聯合窗口并聯辦理。辦事群眾提交資料后,3個部門同時對資料進行把關,符合受理條件的統一出具受理單,實現一次取號、一窗受理,房屋交易、稅收和不動產登記全流程“60分鐘領證”。
群眾實現“一鍵操作”,靠的是國土、房管、稅務等三大部門的強化協作與大膽創新——推出并聯審批、模擬審批、容缺預審、全程代辦等服務。而集成作戰的過程,也倒逼著政府部門改進流程、提升效率。“群眾到政府辦事,最先感受到的不是簡政放權了多少項目,而是看能不能一次辦成、辦得方便不方便。”林革認為,“最多跑一次”實則站在了群眾一側看改革,讓“政府思維”徹底轉變為“群眾視角”,肯定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需求導向:從最硬的骨頭啃起
從證明“我媽是我媽”到證明“結婚前是未婚”,看似奇葩,實則是“信息孤島”造成的無奈。“最多跑一次”改革縱深推進,亟需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共享。“有些部門不愿意共享數據,一則會增加部門工作負擔,二則會觸及部門利益。”杭州市編辦體制改革處處長鮑劍光說。
“硬骨頭”面前,杭州不手軟。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上陣抓整合:組建了數據資源管理局,并開展了“數據歸集共享”大會戰,歸集59個部門近293.6億條信息,并提出對部門數據“無條件歸集、有條件使用”。數據打通后,杭州再把各部門業務系統打通,相當于暢通了審批的“主動脈”和“毛細血管”。
成效立竿見影。數據歸集后,杭州在全國首推“商事登記一網通”,首批上線多證合一事項達22項,證照聯辦事項達27項,實現85%的新設企業可按“一件事”標準進行網上辦理,全年累計減少辦事企業跑趟30余萬次,有效激發了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敢”字當頭:為“萬一”問題破壁壘
沒有收銀員,不用排隊結賬,東西拿了就能走。去年阿里巴巴首推的無人零售店,就曾遇到尷尬:審批目錄上沒有這種新業態。杭州沒有一推了之,眼下,幾個部門正在研究制訂方案,近期內有望解決。
上世紀90年代,馬云想注冊阿里巴巴,就曾卡在了工商注冊里缺少這一類別上。杭州高新區打破常規,為馬云專設了這個新類別。
為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企業問題謀破壁之策,杭州“敢”字當頭的改革精神,催生了新興經濟蓬勃發展。事實上,“敢”字后面,是杭州市以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容錯機制作保障,以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為底氣催生的力量。
“學習之后,更有一種坐不住、等不了的緊迫感,杭州已經打造出全國最優的營商環境,卻仍在繼續發力。浪潮一波一波襲來,我們有什么理由等待觀望? ”德州市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主任隋力說,“新一輪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將是重中之重,我將以此次學習為契機,進一步打破思維定勢,深化‘放管服’改革,將好經驗、好做法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