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文 史麗
我市進行新舊動能轉換實質上就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是轉型升級的過程,是依托特定區域的經濟發展實際,以新經濟為引領,以新興產業為抓手,淘汰過剩落后產能、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過程。
正確認識和協調新舊動能的關系。我市處在山東半島城市群和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大區域戰略的融合部,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是,經濟仍然相對欠發達,需要完成總量壯大和質量提升兩大任務。因此,要正確認識和協調新舊動能的關系,既要通過新動能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又要做好新舊動能接續以保持持續較快增長。關鍵是打造高素質產業體系,通過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把加快經濟發展作為關鍵。作為山東省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市,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優先的目標,盡快壯大經濟總量,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我市要把保持相對較高的發展速度作為必須堅持的第一個原則。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握新科技和新產業發展潮流,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搶抓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戰略、山東省新舊動能實驗區建設的戰略機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加快經濟發展。
把提高發展質量作為目標。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壯大經濟總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實現對發達地區的追趕,是我市經濟發展面臨的任務。這需要在較長時期內,保持比發達地區更快的增長速度。我市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問題,如產業結構問題,生態環境問題,體制機制問題,新生產要素不足問題等。只有在發展中才能解決這些問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
把創新作為動力。我市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中,要把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制度改革作為動力,堅持不懈持續推進。要把創新作為區域發展的關鍵動力,把技術作為區域發展的有效支撐,依靠技術創新培育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制度、管理、商業模式、生產方式、品牌等各領域的創新步伐,加快動力轉換,進一步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把我市建成區域創新協作基地。加快應用技術研究院等載體平臺建設,全力打造立足德州、面向京津、輻射全省的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齊魯產權技術交易市場,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為區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實施向南、向北、向東融合發展戰略。我市處在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大區域戰略的融合部。要以開放的心態看區域發展問題,思想上突破行政區域的藩籬,把提高經濟活力、經濟效益、人均收入作為主要目標,埋頭提高行政效率和營商環境,努力推動濟德一體化發展、京津冀魯融合發展、與東部城市合作發展。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區域戰略優勢,統籌向南、向北、向東融合發展。向南,就是全面對接濟南,實現濟德同城化發展。發揮濟南都市圈的規劃作用,爭取山東省深化這個戰略,打破經濟圈六市行政邊界,推進一體化進程,實現要素流動自由化。向北,努力推進京津冀魯融合發展,按照“一區四基地”的定位,加快建設協同發展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引入京津地區先進意識和技術,提高要素和商品雙向流動水平,努力建設山東省與京津冀大區域發展的聯接高地。向東,就是加強與青島、煙臺等東部城市融合,實現經濟合作發展。發揮半島城市群經濟圈戰略作用,東部城市帶動西部城市發展,提高內部一體化水平,促進要素自由流動。
把提高人民的獲得感作為方向。
我市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要通過高質量發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使人民的獲得感提高。把經濟發展成果充分體現到社會發展和保障民生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優先發展教育,全面完成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實現基礎教育均衡提升。推廣文化惠民,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示范園。完善形成覆蓋城鄉、均衡協調的社會保險制度和保障體系,推動福利事業由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逐步實現住房保障制度常住人口全覆蓋。深入實施“大眾創業”戰略,建設一批新型孵化載體,打造一批“眾創空間”,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實施精準扶貧,建立脫貧長效機制。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市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基礎性支撐條件。新舊動能轉換的實質是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下實現經濟效益的改善和提高。沒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就沒有效率的提高。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我市要加強交通、能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方面,要把“提升南北通道能力,打通東西連接線,發展空中交通”作為為主要發展目標,強化通道優勢、提升交通樞紐地位,實現“南融北接、東聯西通”,建立多元發展的立體綜合交通體系。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結合我市資源稟賦,按照“多元發展,多能互補,多種能源設施及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進行開發利用,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協調配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需求。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方面,牢牢把握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全面提升寬帶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國際通信和應用設施能力,重點加快農村寬帶網絡建設步伐,突破國際出入口、網間互聯等薄弱環節,積極打造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