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忠
兒子6歲時,我們一家還住在平房里。那時兩家一個院,也沒有院門。兒子不愿意去托兒所——那里的阿姨們都不專業,是50歲左右的家屬職工,不會教小朋友什么,只會告訴他們不能亂動。同院的鄰居有一個與兒子同齡的女孩,也能玩在一起。于是,我們白天上班時,就讓他自己在家玩。
一天,快中午的時候,兒子問鄰居家女孩的媽媽:“阿姨,現在幾點了?”阿姨回答:“快12點了。”兒子聽了自言自語:“壞了,我媽讓我早點打開爐子,我給忘了。”說著,趕緊跑進簡陋的小伙房里,掀開煤球爐子蓋。這時,爐子已經滅了。兒子著急了,趕快用小手掏出還很熱的廢煤球,抓緊時間,再想去點著爐子。他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找了幾張廢紙用火柴點著,放進爐子里,接著就放煤球,反復幾次,廢紙就是點不著。
這時的兒子,渾身臟兮兮的,滿臉都是灰,坐在地上急得哭了起來。媽媽下班了,老遠就聽見兒子哭,趕緊找到他,蹲下來抱起他問:“怎么了,我的小寶貝?”兒子在媽媽的懷里委屈地訴說著原由。媽媽輕輕地拍著他安慰著說:“我的乖兒子,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來,下來,你看看媽媽是怎么點爐子的……”
顯然,讓6歲的兒子去點著一個偌大的煤球爐子,這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但他有這個想法和概念,已經很了不起了。這是平時家教的效果。兒子3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他怎么在屋子里掃地;4歲的時候,媽媽教他怎么在院子里掃地;5歲的時候教他自己洗襪子洗手帕。盡管他洗不干凈、掃不干凈,但干不干凈并不是最重要的。
童心是一張白紙,未來會變成什么樣的畫卷,很大程度上要看家長往上涂什么樣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