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河
七旬老干部為6位無名烈士守墓44年
誠實守信
山東
2015年5月
人物故事:
今年71周歲的萬金河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年過七旬的他現在只有兩個愿望,一是為6座緘默不語的烈士墳墓找一個安身之地,二是希望這段歷史不斷傳承下去。“我已經為6座無名烈士墳墓守護了44年,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有人接過我的棒。”11月25日,記者在田間找到了這位為了心中的“集結號”守護近半個世紀的老者,聽他訴說與6座無名烈士墳的“守護情緣”。獲此消息的當地民政部門表示,元旦之前會將烈士遷入紀念館內。
鐵營村葬著6位無名烈士
在樂陵市鐵營鎮鐵營村的東北角上,沉睡著6位無名烈士,這6座墳墓靜臥在一條土路旁,普通得與附近莊稼地的土坡無異。
守著墳墓的老人就是萬金河,1943年出生在樂陵市鐵營鎮鐵營村。從記事起,他便聽村中人相傳,村子東北角上葬著6名無名烈士。
上小學時,愛聽故事的萬金河時常聽時任村支書的高金山講起:“咱村的李清壽在鐵營洼戰役中犧牲了,他所在的部隊番號就是三軍分區直屬五小隊,這些人在1943年2月3日(農歷臘月廿九)這一天里被日寇圍剿,敵人從三方對鐵營洼進行拉網式掃蕩,南起濟南、西起德州、北起天津。這一天里鐵營洼到處是密密麻麻的敵寇,到處都是殺敵戰場。我軍指戰員頑強作戰英勇殺敵,子彈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彎了就從敵人尸體上繳來武器再打……”
萬金河指了指墳墓對面的一條水溝,娓娓道來:在水溝的另一邊曾蓋有一座磚窯,當年的鐵營洼戰役當中,有一部分人就犧牲在這座磚窯當中。在日寇的重重包圍下,我軍沒有后方支援,無法醫治傷員,許多傷員堅持戰斗,戰士們從拂曉打到天黑,沒有吃一口干糧,沒有喝一口水。戰士們想在包圍圈中殺出一條血路,但是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大家都選擇了拒絕投降、以身殉國。戰役過后,鐵營村村民懷著悲痛和崇敬,將英雄們埋葬。
1970年村民曾為烈士立碑
萬金河沒想到,兒時聽說的故事會與自己產生交集。1970年,時任鐵營村聯辦中學校長的萬金河從上一任校長手中接過接力棒。“老校長在任的時候,每年清明都組織學生們來這幾個墳前除雜草。他卸任之后,為烈士們立碑的想法更加強烈。”萬金河說,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為這6名烈士立了一座碑。“當時各家各戶手頭都不富裕,為了能湊齊磚頭,每個學生都從家中帶來一塊,就這樣立起一座碑。
墓碑建成后,高玉山還喊來了別村的瓦匠,為墓碑涂抹了水泥,請鐫刻墓碑的手藝人為墓碑刻字:無名烈士碑。
在立碑同時,村民們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將埋葬在河溝旁的3座烈士墳,遷移到十幾米之外的地方,遷移之后,6座烈士墳以兩米為間距,形成了半圓形。“遷墳時挖了沒多久,就看見了烈士的尸骨,保留完整。”萬金河說,村民將尸骨卷在草席中,小心翼翼地遷移到了新地點,形成了如今的模樣。
烈士墓即將遷入革命紀念館
1971年,萬金河收到調動工作的通知,他一再囑咐師生們,每年清明要為烈士掃墓。
回村的日子越來越少,為了不讓這座墳墓荒草萋萋,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前后,萬金河總會抗著鐵锨來到這片地上,翻新土、除雜草。“這6座墳墓是在小路邊上,我就怕住戶家耕地時不小心把墳頭填平了,所以需要時常過來看看。”萬金河說,但是在2000年左右,他回村時發現,墓碑由于年久失修,倒塌了。2003年,萬金河自花園鎮政府部門退休,雖然兒女已經在鎮上購買住房,但是他仍然執意回到鐵營村。“這是我的失職,沒能保護好它們,立的碑倒塌了,有時候墳墓上長出雜草。孩子們雖知道這是革命烈士墓,卻無法深刻領悟其歷史意義。”萬金河擔心,現在人們掃墓都會去烈士陵園,隨著時間的推移,了解歷史的村里人都逐漸去世,為這6位烈士立碑的事還有著落嗎?這段歷史會被后人遺忘嗎?
據了解,6所墳墓所在的莊稼地是鐵營村村民李德生家的,今年57歲的他對記者表示,雖不了解歷史經過,但是村里老人都告訴他,這是6座烈士墳,動不得。“我撒種子的時候,會特意留出空間隔開墳地,平時來地里翻土也會留心看看,我們都希望這6位烈士能夠找到合適的地方安葬。”李德生說。
記者據此聯系了樂陵市民政局,25日下午,民政局工作人員與老人取得聯系,通過查找相關年代的戰役資料,對村民進行核實,確定了6名無名烈士的身份后,商定了為烈士遷墳的具體事宜,遷移的目的地是冀魯邊區革命紀念館。“我們會非常重視烈士墓的管理,也會對這些烈士重新集中安葬,好讓后人世世代代紀念他們,元旦之前,這些烈士就能夠遷到紀念館內。”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