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拍好戶口本、身份證照片,臨邑縣臨邑鎮朱家胡同村村民朱姍姍用微信將臨時救助申請材料發給了村民政協理員。不到十分鐘,朱珊珊收到完成救助申請的通知。“現在申請低保救助、臨時救助,都可以在網上提交材料,不能提交電子材料的,協理員也會上門辦理,既方便又安全。”朱珊珊說。
越是“非常時期”,越要關注好困難群眾。疫情防控期間,山東各級民政部門全面加強疫情聯防聯控和困難群眾的救助工作,積極組織開展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體的排查、監測,通過下放救助審批權限到鄉鎮(街道)、在線提供相關證明、先救助后補手續、適當上調臨時救助限額等措施,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當好困難群眾“非常守護人”。
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多是分散獨居,疫情防控期間容易出現管理服務死角和盲區。為此,山東全面落實特困人員定期探訪制度,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安排固定人員提供照料服務。針對疫情防控部分困難群眾就業可能受到影響等情況,山東認真落實“低保漸退”制度,對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后的低保對象,給予3-6個月的漸退期。對可能出現的因患新冠肺炎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群眾及時啟動綠色通道,暢通臨救助通道,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疫情發生以來,全省共開展臨時救助11776人次,發放救助資金1605萬元。
“朱姨,這是村里發的蔬菜,我給你放在桌子上了,還有肥皂、消毒液也都放下了。你們還需要啥,就給我打電話。”淄博市周村區孟家堰村民政協理員把5斤蔬菜、2塊肥皂、1瓶消毒液和幾張疫情防控明白紙送到了困難群眾朱兆霞家中。
防疫期間,防疫物資緊缺,困難群眾購買力不強,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各種防護用品。為解決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山東各地想方設法籌集必備防護用品,為困難群眾發放多種形式的“防疫禮包”。疫情發生以來,全省累計向困難群眾發放口罩110多萬只。此外,山東各地民政部門還會同發改部門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為155.4萬人次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價格補貼5826萬元,確保困難群眾不因物價上漲影響基本生活。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齊靜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