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8日訊 荷葉、柳條、碧水間,一座鑲嵌著落地玻璃的小木屋引人注目。推門而入,去年大學剛畢業的王欣鑠正在吧臺后沖泡荷葉茶。抿上一口,清新提神。“荷花池、林蔭道、小木屋……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去年回家鄉愛湖村時,被自然風光中的煙火氣感染,王欣鑠毅然辭掉本已找好的工作回村創業。同樣看到發展機遇的周忠仁、楊瑩兩位“師兄師姐”已先她一步回了村。和他們一樣,王欣鑠也被吸收進村合作社開辦的愛尚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成了陽光茶社的“小廚娘”。
愛湖村位于山東省微山縣昭陽街道東南,地處微山湖東畔,毗鄰京杭大運河,是個三面環水、生態優美的“枕水漁鄉”。該村村民原為湖中流動漁民,陸居前居無定所,生活水平低。2018年10月,愛湖村被確定為山東省首批美麗村居試點村莊。改革創新發展的春風讓這個基礎設施落后的村莊重新煥發出振興的生機與活力。
漂泊漁民上岸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建設初期,群眾有些不理解,我們的干部就拿著建設規劃圖到村民家中征求意見,召開項目規劃聽證會等會議,盡力滿足群眾的各項需求。”愛湖村村支部書記靳燦說道。為了讓規劃設計建設更符合群眾的要求,昭陽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組織街道精干工作人員和村“兩委”同志走街串巷,耐心傾聽群眾的聲音,動員群眾拆除自家亂搭亂建、收置群眾閑置房屋、宅基地、流轉部分魚塘等,為這個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空間。最終,近3000畝魚塘終于又回到了村集體,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8萬元。村里還將其中一處坑塘改建成12畝荷花池,架木棧道供村民漫步賞荷。
集體富了,如何建設好美麗鄉村又成了一道重大“課題”。村里拿出300多萬元建設了覆蓋全村的污水處理廠,鋪設管道4800多米,日處理生活污水能力達50噸。
“一條小船八尺長,祖孫三代住一艙。原來是船到哪里,家在哪里,漂泊不定。自從陸居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幸福苑里,80歲的周長福邊和幾位老伙計興致勃勃地打麻將,邊笑瞇瞇地聊起陸居后的日子。這兩年,村里變化特別大。他們娛樂的地方原是一處垃圾坑,2018年村里填平建成了幸福苑,修上了柏油路,對全村房屋進行青磚碧瓦白墻式統一裝修改造。街道請來中國美院的專家團隊進行設計,將規劃圖印在掛歷上發給村民征求意見。聽從大多數村民的建議,街道推翻了在每戶門前種草的設計,改為現在的幾棵果樹和一個車位的標配。
產業振興農民致富 村民人均收入超2萬元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振興。愛湖村充分利用三面環水和得天獨厚的濕地環境,吸引集聚多元化人才,傳承發展燦爛的湖區漁家文化,成立了微山縣第一個村級股份合作社——愛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黨建為統領,發展和壯大漁業養殖、手工創作、文創、旅游等精品產業,建設以“漁藝坊”為主的產業培訓基地。
與此同時昭陽街道通過對當地傳統技藝的深度挖掘,創建和注冊了“漁娘面蒸”、“傳家漁鼓” 和“漁人輕舟” 3類產品的文創品牌,為昭陽街道文化產業振興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漁幫巷、漁藝坊、愛湖船社、文化廣場、愛湖客運碼頭、風荷苑、歷史文化展館,陽光茶舍,夏愛路沿線的網廠公園、薛河公園等景點工程建設同期進行并相繼建成,探索出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塑造生產生活生態消費新場景。
昔日的漁船、漁網點綴著漁家小巷,漁民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被開發成為旅游項目,吸引了不少游客。一年來,愛湖村接待游客3000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我們主打的就是生態牌,在經營中更是想方設法突出原生態。”學工業設計出身的周忠仁介紹。去年8月,他創意為60多位養殖戶每人拍攝一張帶貨笑臉照,貼在產品上幫助銷售推介。“讓人一看就是原生態,買得放心、吃得舒心。”周忠仁說,他們把村民的對蝦賣到了陜西、北京、青島等地,價格比傳統售價每斤高出10多元。
抓黨建就是抓致富 90后支部書記引領枕水漁鄉展新顏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街道90后組織干事靳燦到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后,增選了1名年輕女黨員進入村委班子,優化班子年齡結構,提升綜合素質。愛湖村黨支部班子認真落實農村基層黨建目標認領工作,黨支部主動認領黨建示范村,讓每名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昭陽街道實行“一線工作法”,街村干部靠在一線、干在一線,包片負責、全力推進,一名黨員一面旗幟,彰顯了精神狀態和干事活力,既鍛煉了黨員干部攻堅克難的能力,又密切了干群關系。隨著建設的深入,村民不僅理解了鄉村振興工作,還以主人翁姿態投身到建設中,黨群一心、團結協作,再現了60年代的“紅旗渠精神”。
閃電新聞記者 尹承謙 韓盼盼 實習生 高一諾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