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強則城市強,工業興則城市興。我市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機遇,堅持“緊盯前沿、打造生態、沿鏈聚合、集群發展”,以打造京津冀魯區域的“活力德州、智造名城”為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推動全市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工業是立市之本。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可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可以加快城鎮化進程,可以加速發展第三產業。而衡量一個地方經濟實力和活力的強弱,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因此要緊緊扭住工業這個經濟工作的“牛鼻子”不放松,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動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務求縣域經濟總量實現新突破。
布局:變比較優勢為綜合優勢,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
我市從整體上提出“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各縣市區應根據自身條件,根據市里的安排進行差異化戰略定位。例如平原縣主導產業為醫養健康、綠色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主要涉及的二級產業包括醫藥與醫療器械、煤化工、精細化工、酒水及飲料、肉制品。對工業強市的戰略定位,首先,必須把握好各縣域基礎條件、選擇好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形成合理的工業結構、技術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其次,要抓住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省級發展戰略。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全省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借助區位優勢、大力推進產業提檔升級。
但在此過程中要盡力縮小周邊大城市“虹吸效應”的負面影響。中心城市憑借區位優勢和發展優勢,對周邊城市的資源要素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這也促使周邊的中小城市形成差異化布局與分工,力爭走小而強、小而優、小而美、小而活的特色發展之路,進一步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借助大城市產生的溢出效應,與其共同組成富有活力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例如:濟南市政府印發的有關通知中規劃建設濟齊濕地和黃河一體化保護協作區、推進濟南齊河全面融合,我市也可借助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淮海經濟區等國家戰略的節點城市以及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政策優勢,搭建多種招才引智平臺,構筑吸納人才的“蓄水池”。
落子:培育產業集群,堅持人才強市與工業強市戰略相結合
產業集群是指某一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區域內大量集聚發展所形成的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能帶來這一地區的巨大產業規模,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的現象和機制。我市堅持緊盯前沿、延鏈聚合,因地制宜,念好“大、強、優、精、深、新、特”七字訣,高定位樹品牌、延補鏈抓項目,打造形成跨區域、中高端、優質、強勢產業集群,著力實現我市工業經濟在鏈條化、市場化、協同化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此過程中,也要為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注入信心和動力。對小微企業占到全市企業總數超30%的德州來說,小微企業的發展質量意義尤其重大。堅持以政策布局、數據驅動,撬動小微企業融資難;稅費減免、流程簡化、成本下降激活企業發展大勢能;“雙升”戰略、挖潛增效,幫助小微企業提高科技創新力。
建設新型工業化強市,關鍵在人,必須把工業強市戰略與人才強市戰略緊密結合起來。一是要建立懂工業、抓工業的干部隊伍;二是要加強以優秀企業家為重點的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三是要加強專業科技人才和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通過人才智慧的迸發增強工業創新能力。
助推:兩化融合+品牌模式,推動工業跑出“加速度”
品牌是工業強市的顯著標志之一,而企業產品的品牌效應是企業的生命線。通過企業強化質量意識、品牌意識,有助于企業借助品牌效應拓展市場、增加效益。
現代企業一定是信息化武裝起來的,因此,要堅持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提升工業傳統產業。同時,加快實施“工業品上網”工程,支持工業企業利用第三方網絡銷售平臺開設網絡旗艦店、專賣店等網絡銷售終端,組織工業企業和電商企業舉辦合作洽談會、現場對接會等活動,加大本地工業品品牌線上推廣孵化力度。
□楊春曉(作者單位:平原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