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大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分析有關數據。記者 郭慶萍 攝
□本報記者 劉臻 本報通訊員 楊傳豹 王凡存
營商環境直接決定一個地方的經濟生態、干事氛圍、發展態勢。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從軟、硬環境兩方面著手,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力求突破。凡是上級有要求的,全部落實到位;凡是外地能辦的,德州都能辦;凡是外地能辦好的,德州一定能辦得更快更好。
叫響“在德州、辦德好”政務服務品牌
如何實現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目標?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關鍵是要加快推進政府自我革命,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用政府的“辛苦指數”換取企業的“發展指數”。
“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重中之重。”市委黨校經濟學部講師郭明亮認為,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始終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放開搞活市場的關鍵所在。
我市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改革,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辦事群眾感到政府的服務更貼心了、辦事流程更簡便了、時間進一步縮短了,更多的創業者有了融入感和獲得感。
1月14日,在慶云縣行政審批服務局窗口,剛辦完行政綜合許可證的李新蘭感嘆地說:“方便、快捷、省時、省力,既少跑了腿,又多辦了事。以前開個藥店,沒兩個月的時間根本開不了業,現在僅僅10天就拿到了行業綜合許可證。”李新蘭按照以往經驗準備了3份材料,打算分別送到3個部門,沒想到這次只跑了一次腿。
聚力最難處改革,聚焦更高標服務。我市行政審批服務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領跑態勢。
——環節、材料、時限“三壓減”。連續兩年完成環節、材料、時限“三個減半”目標,累計取消308個環節、652份材料,減少4867個工作日。
——企業開辦“零成本”。全市一般性企業1小時內完成登記,免費發放營業執照、光敏印章、發票、稅控設備及惠企政策包,創業時間和成本做到省內最低。
——全市13個政務服務大廳共計設置“通辦專窗”95個。本地跨省通辦58項,全省通辦291項,全市通辦445項,并由“通辦專窗”實施兜底服務。
談及今后我市營商環境的改革,慶云縣大數據局局長劉德明表示,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數字政府建設要率先發力。應以融合思維打通數據堵點,堅持平臺共建,推進數據共享,強化數據賦能,打破“信息孤島”,拆除“數據煙囪”,以數據融合應用驅動流程再造和制度創新。
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業務指導科科長田偉說:“我們要突出群眾企業需求,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擦亮‘在德州、辦德好’金字招牌。在提升軟環境方面,還要繼續推進‘雙全雙百’提升工程,積極主動加強與省會經濟圈、黃河流域城市的‘跨域通辦’合作等。”
法治護航,打造堅實后盾
2021年11月1日,《德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發布,從法治層面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硬核”護航。
這些年,德州在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從“想方設法”到“地方立法”,德州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在健全公平有序市場環境的同時,提供保障服務;打造高效便利政務環境,以監督促提升;建設公平公正法治環境,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高秀鵬認為,創新監管方式,提高執法效能,要健全和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機制。
2021年,我市及時完善抽查事項清單,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市場主體7842家;強化對重點領域的全覆蓋監管,檢查中心城區食品生產經營單位3572家,在全省率先實現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積極探索全流程信用監管模式,在全國率先建成“信易批+失信制約”橫向管理平臺,對失信制約人實施制約懲戒,提高企業和群眾誠信守約意識。
目前,我市1200多個事項、54種常用證明證照列入守信主體“信易批”事項清單,讓企業感受到了司法的力度和溫暖。
法治護航,是為了讓企業走得更遠。市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楊明文認為,政府要做的就是扮演好“店小二”角色,主動對接經濟發展中的司法新需求。比如,為企業提供個性化、訂單式、一對一的法律服務,幫助企業完善法律風險防控機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完善“免罰清單”制度。
高秀鵬表示,下一步,推動法治環境評價縱向延伸到縣、橫向拓展至各行各業,強化重點領域立法,加快推動我市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制修訂工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堅實制度支撐。
提升城市品位,讓創業者舒心
市委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推進無證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法治政府建設等“五城同創”,引進優質醫療和教育資源,建設高品質商務服務設施。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全域工作,我市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加快提升城市生態宜居程度,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累計提升改造城區老舊公廁105座,拆除違章建筑2082處,鋪裝人行道46.2萬平方米,新安裝、修繕路燈3123盞,補植城市綠植15.35萬平方米。環境的優化轉換為企業和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獲得感,使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有年輕人的城市才有活力,留得住年輕人的城市才有未來。德州出臺《關于實施“人才興德”行動建設新時代區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建設“人才飛地”和公共研發服務平臺、推行引才工作“包干制”“揭榜制”、發放安家補貼、評選“德州杰出人才”……正是得益于系列人才政策,山東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入駐德州兩年來,近200名掌握核心技術的員工無一人流失。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局長胡志強認為,德州應繼續完善人才公寓功能提升服務,提高工作待遇,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商貿娛樂旅游打卡地,打造一批特色消費新商圈、步行街等,實現創業者的聚集。
市發改委主任王大山表示,優化營商環境,應完善配套設施,按照整體規劃、整合資源、分步實施的路徑,加快補齊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短板,繼續營造宜居宜業環境。
按照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下一步,我市將推動方特等項目落地,抓緊啟動大運河(德州段)九龍灣文旅融合園片區征遷和建設,打造精品亮點。王大山說:“屆時,德州的城市吸引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創業者在這里工作和生活得更加舒適、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