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2月25日在德州市第十九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德州市代市長 朱開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和2021年工作回顧
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應對各種風險考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地區生產總值3488.7億元,由全省第11位提升到第9位,年均增長6.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4.1億元,年均增長5%。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927元、19020元,年均分別增長7%、9.2%。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4748億元、29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0.8%、11.9%。市場主體由32.6萬戶增加到53.2萬戶。上市企業由3家增加到11家,市值突破1400億元。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4%?!八男隆苯洕黾又嫡急?9.8%,年均提高2.4個百分點。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40家,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98家。省級以上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到208家。實施過億元項目2099個,重點技改項目650個,上云企業2300家。建成高標準農田684萬畝,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76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34萬家、家庭農場達到7356家。電商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現代服務業貢獻能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縱深推進。先后實施32項國家級、98項省級改革試點,扎實推進國企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權分置”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積極融入重大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引進京津冀過億元項目491個,有研、中化等央企和新希望、中糧等國字號龍頭企業落戶;圍繞黃河國家戰略,實施防洪減災、生態修復、文旅融合等重大工程135個;融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齊魯工業大學等合作項目落地實施。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分別增長19.4%、53.1%,與東盟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城鄉面貌持續改善。改造棚戶區12.9萬套、近40萬群眾喬遷新居,開工改造老舊小區807個、10萬多戶群眾受益。建成地下管廊30.9公里,海綿城市135.3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實施城建項目382個,完成投資656.6億元。新建改造農村公路5100公里,改廁58.8萬戶,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9%。石濟客專德州段、德上高速德州段、齊河黃河大橋等建成通車,實現高速公路“縣縣通”、天然氣“鎮鎮通”、公交客運“村村通”、道路硬化“戶戶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2萬公里,密度居全省第3位。
——生態環境全面好轉。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33天??稍偕茉窗l電裝機584.9萬千瓦,發電量占比居全省首位。主要河流水質穩定達標,建成28條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榮獲國家節水型城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3平方公里,植樹造林86.5萬畝。高標準完成能耗“雙控”目標,連年獲省通報表揚。
——民生保障全面加強。民生投入占比連年保持在80%左右。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10萬余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55個省扶貧重點村全部摘帽。新增城鎮就業31.6萬人?;攫B老、醫療參保率分別達到91%、96%。新建改建幼兒園679所、中小學校1061所。新增各類衛生機構648家。建成各類養老機構122處,新增護理型養老床位1.1萬張。社會大救助體系成為全國品牌。以最堅決的措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力維護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社會治理深入推進。縣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實現全覆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76個村(社區)獲評全國、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8個縣(市、區)獲評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市、區)。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連年“雙下降”。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扶貧協作和援疆工作扎實推進。退役軍人、仲裁調解、民族宗教、檔案史志、氣象減災、海關口岸、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步。
——政府效能不斷提高。旗幟鮮明講政治,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深刻領會“兩個確立”重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2025件、政協提案2756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出臺地方性法規10部,出臺政府規章5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推進,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政治清明的良好生態不斷優化。
2021年是本屆政府的收官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6%,工業用電量增長14.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3%,稅收占比76.9%、居全省第6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3%,居全省第3位。進出口突破500億元大關、增長30.8%,實際使用外資增長70.2%。
(二)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實施“三三倍增”行動計劃,出臺支持先進制造業強市25條意見。永鋒鋼鐵、華魯恒升、金能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突破30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8家、瞪羚企業16家。普利森、保齡寶榮獲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恒力電機、德藥制藥等17家入選省單項冠軍。百龍創園、聯合石油成功上市,新增四板掛牌企業108家。開通5G基站3055個,新增上云企業332家,4家園區入選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建立重點項目掛圖作戰機制,37個重大項目扎實推進,88個省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40億元,106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30億元。
(三)增強創新驅動能力。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7.8%,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4家、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9家,列入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6個,入選省技術創新項目137個。成功創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4家,泰山體育、恒豐紡織、坤河旅游創建省級制造業、服務業創新中心。百多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泰山體育參與研發的智能雪蠟車填補國內空白。省產研院德州分院簽約落地,中國(德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快建設。新增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51人,引進博士碩士1543人,新增院士工作站4家。德州高新區獲評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
(四)持續釋放發展活力。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在全國率先探索“異地跨省線下辦”新模式,“全域通辦”居全省首位,“雙全雙百”工程、“信易批”、“無證明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建立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機制,設立首席政府服務官。著力推進首批94項重點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市縣事業單位改革順利完成。成功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5249畝,“標準地”供應6875畝。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38.6億元。積極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減免稅費26億元。
(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克服洪澇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總產152.3億斤?!皣嵃爰Z”創建、中國(德州)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等4個重點事項列入省部共建方案,入選國家整建制全程農業機械化示范市,全國春季農業生產現場會在我市召開。舉辦鄉村振興齊魯論壇,山東鄉村振興實踐研究院落戶。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新增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家、省級2家。新建和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67處,生豬出欄458.7萬頭、增長22%。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167個,“德州味”授權企業75家。新建改建“四好農村路”837公里,建成33項重點水利工程,改建提升540個村供水管網,實現快遞進村全覆蓋。
(六)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天衢新區率先獲省政府批復建設,核心區城市設計編制完成。完成大運河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中心城區90個重點城建項目完成投資117.5億元。新開工棚戶區改造9514套,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69個。中心城區新增新能源公交車200輛,機關單位3000多個停車位免費開放。穩妥推進違規低速電動三輪、四輪車整治,實行秋冬季全域免費乘坐公交。“城市大腦”基本建成。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水體比例改善幅度分別居全省第2位、第1位。齊河、樂陵分別獲評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七)有力落實民生保障。新增城鎮就業6萬余人。新建改建公辦幼兒園38所、中小學校16所,新增學位3萬個,招聘教師3200余人。嚴格落實“雙減”政策,全面開展課后延時服務,為教師辦好十件實事。東部醫療中心、市傳染病防治中心等加快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全覆蓋?;攫B老、醫療參保人數分別新增9.5萬人、1.6萬人。新建改造敬老院15處、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6處。城鄉低保對象等9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提高10%。舉辦文化惠民演出8855場,成功舉辦市第十一屆全民健身運動會。
(八)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免費接種疫苗1066萬劑次。面對嚴峻夏汛秋汛,全力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39.5%、24.2%。持續推進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信訪積案化解,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深入開展非法集資、互聯網金融違法犯罪專項整治,刑事案件萬人發案率保持全省低位。
各位代表!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離退休老領導、老同志,向駐德部隊官兵、中央和省駐德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德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謝,致以崇高敬意!
回首五年,我們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照發展新要求、群眾新期待,還有很多差距,主要是綜合實力還不夠強,經濟總量偏?。话l展創新力不足,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產業鏈能級不高,集群生態活力不足;制造業總體高端化不夠,頭部企業偏少;農業基礎優勢沒有充分彰顯,鄉村振興亮點不夠突出;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充分,業態不豐富;城鎮化進程不快,城市功能品質有待提升;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輻射承載能力不強;民生保障存有諸多短板,守牢“一排底線”任務艱巨;政府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營商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對此,我們必須直面問題、勇于擔當、精準施策,持續用力推動解決。
二、未來五年目標任務
未來五年,將是德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剛剛閉幕的市第十六次黨代會繪就了德州建設富強活力幸福美麗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宏偉藍圖。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按照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努力實現“三個高于”,推動發展質量、經濟總量、人均增量“三量齊升”的要求,全力實現“五個走在前”,推動“七城同創”,聚精會神,迎難而上,把規劃目標變成“任務書”,把發展藍圖變成“施工圖”,事爭一流、唯旗是奪,全力上趕爭、走在前、創造新輝煌。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人民生活幸福為根本追求,全面落實省委“六個一”發展思路、“六個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十大創新”工作要求和各項部署,深化戰略融入借勢借力,塑造城市特色聚氣聚力,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奮力實現“三個高于”,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食品名市、特色體育名城、現代物流樞紐城市,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統籌發展和安全,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開創富強活力幸福美麗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
圍繞上述總體要求,重點在九個方面持續發力:
——持續發力塑優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更強“德州制造”。堅定不移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聚焦電子信息及材料、綠色化工及復合材料、食品加工、高端(環保)裝備、生物醫藥、體育器械、特色輕工紡織七大制造業,有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先導產業引爆跨越,力爭電子信息及材料、綠色化工及復合材料、食品加工、高端(環保)裝備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特色輕工紡織產業突破500億元,生物醫藥、體育器械、新能源汽車產業要保300億元爭500億元,打造特色體育名城、功能食品高地、半導體產業新增長極。培植壯大“雙50強”和鏈主企業,力爭千億級企業實現突破,500億級2家以上,100億級10家以上。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實施工業互聯網培育行動,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
——持續發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貢獻更多“德州元素”。全面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統籌布局高水平實驗室、重點科研平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科創綜合體,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0%以上,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倍增。搶占數字賦能新賽道,創建新型智慧城市,打造整體高效的數字政府,構建智慧便民的數字社會,促進社會數字化轉型。實施“人才興德”工程,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完善市場化育才引才機制,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加快產教融合、產才融合,創建職教先進城市,建設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打造區域性人才中心,以平臺聚人、環境引人、政策留人,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持續發力融入服務重大戰略,爭取更大“德州機遇”。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建設“一區四基地”,爭取建設德州至雄安新區快速通道。全力服務黃河國家戰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濟南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黃河流域(山東)現代農業科學城。舉全市之力建設天衢新區,按照“一年破題起勢、三年快速發展、五年取得突破”目標,打造科技創新新引擎、現代城市新標桿、改革開放新平臺、綠色低碳新示范。
——持續發力放大區位優勢,建設更高“德州節點”。強化交通樞紐地位,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南北借力京滬高鐵大動脈,東西融入沿黃達海大通道,實現“縣縣雙高速”,構建“四縱五橫”鐵路網、“七縱五橫”高速公路網。布局建設工業互聯網節點,建成魯北大數據中心,構建鏈接全國、輻射冀魯的數字經濟服務樞紐。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建設RCEP經貿合作示范區,打造中國北方對接東盟支點城市。建設現代物流樞紐城市,創建北方會展名城,推動經濟通道向通道經濟轉變,再造現代版“九達天衢、神京門戶”。
——持續發力推進鄉村振興,打造更佳“德州示范”。統籌推進“五個振興”,扛起“三面旗”,爭當“先行區”,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篇章。建成全國首個“噸半糧”示范區,推動馬鈴薯育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設中國(德州)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區,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打造面向京津冀魯乃至全國的“中央廚房”。深化鄉村建設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打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持續發力加快城鎮建設,探索更優“德州路徑”。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完善“中心城區、縣城、中心鎮、新型社區”一體化多層次城鎮體系。按照“東靠新區引領、西靠運河引爆、德陵一體發展”的思路,全面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加快推進現代水網、現代物流網等“七網”建設,提高發展支撐力??茖W規劃縣城整體形態和開發強度,實施“強鎮固基”三年行動,加快推進“雙鎮百村”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豐富服務業態,形成“暢序凈美”城市特質,建設有創造力吸引力、年輕人喜歡的城市。
——持續發力優化發展生態,彰顯更美“德州印象”。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全域美麗幸福河湖建設,扎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建設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讓綠色成為德州最靚麗底色。建設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打造“親”“清”政商關系,叫響“德商”品牌,遵循市場規律、尊重企業家、善待創業者蔚然成風。
——持續發力促進文化繁榮,講好更響“德州故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大禹文化、董子文化等資源,加強保護、傳承和利用,促進重大主題文藝創作,提高文化軟實力。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打響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德州品牌,打造千年運河古貌原真城市、世遺文化展示優秀城市、國際文化融合典范城市,擦亮“大德之州、好運之河”城市新名片。
——持續發力推動共同富裕,提升更暖 “德州幸?!?。實施中等收入群體五年倍增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行動計劃,夯實增收共富基礎。聚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化中心城區、城鄉學校布局,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高水平創建區域醫療中心,努力解決各類群體住房問題,實現學有優教、病有良醫、住有宜居。聚焦“一老一小一弱”,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基本社會服務平臺,打造社會大救助體系升級版,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強市域治理,推進民主法治,提升治理效能,守牢“一排底線”,建設更高水平平安德州、法治德州。
各位代表!經過多年接續奮斗,我市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比較優勢更加突出:戰略機遇疊加可以集成賦能,區位交通優越可以八方聚力,土地資源豐富可以統籌開發,農業基礎扎實可以優勢轉化,產業體系完備可以集成聚合,民營經濟活躍可以激發動能,能源保障有力可以搶占先機,職教資源充足可以增創活力,城鄉區域聯動可以均衡發展,人民厚德包容可以海納百川,干部奮發圖強可以一往無前。經過多年的實踐磨練、教育培養,廣大干部群眾育新機、開新局的精氣神更加高漲,人心思進、干事創業的氛圍日益濃厚。只要我們埋頭苦干、擔當作為,德州發展就一定能更加強勁,群眾生活就一定會更加美好。
三、2022年重點工作安排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我們要堅持對表對標走在前、聚心聚力爭一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做好“六穩”“六?!惫ぷ鳎3纸洕\行在合理區間,以“進”的姿態守牢“穩”的底線,在德州爭先進位、跨越發展的征程上取得新進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力爭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和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糧食總產、播種面積保持穩中有增,外貿進出口和使用外資提質增效,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在推進落實中,我們將細化分解更高標準的工作目標,自我加壓,力爭實現目標更高一些,全力爭取更好更快發展。
(一)全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聚焦擴需求“十大行動”,系統集成,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實施“重點項目攻堅年”,全力抓好228個市級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97億元。開展工業技改提級行動,推進“千項技改”“千企提升”,抓好110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市級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焖賳?、深度展開“七網”建設:①綜合立體交通網:重點推進高青至武城高速商河至平原段、德州至鄆城高速德州至高唐段、京臺高速齊河至濟南段、濟南繞城高速二環線西環和北環德州段、齊州黃河大橋等項目,完成投資67億元以上。②現代物流網:重點推進禹城海爾智慧物流產業園、齊河京東亞洲一號二期、臨邑傳化“公路港”、交投金茂源物流園建設,實現物流園區縣域全覆蓋。③能源保障網:加快推進寧津、臨邑、平原等5個國家級整縣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建設中心城區電網、三峽慶云儲能電站等重點能源項目,新能源發電裝機突破700萬千瓦,爭取與山東港口集團共建天然氣大宗商品綜合交易中心落地。④市政公用設施網:實施11個市政類項目,加快推進大學路東延及地下綜合管廊二期、夏津城區雨污分流等工程。⑤現代水網:實施中心城區水系連通工程,開展向城區供水提升改造,橫河、減馬橫河、老馬頰河等綜合治理。⑥新型基礎設施網:新建改造5G基站2500個,建成“雙千兆”城市,農村家庭基本具備百兆以上接入能力。⑦農村基礎設施網:新建改造農村公路600公里。扎實推動消費擴容提質,實施傳統消費升級行動和新興消費擴容行動,創新提升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季,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80家;開展城市商圈智慧化改造;培育首店經濟,活躍夜間經濟,打造特色消費新商圈;提升農村現代商貿流通體系,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建設電商供應鏈基地,推動網絡零售倍增。著力破解物流“瓶頸”,舉辦第一屆物流峰會,各縣市區至少新建或改造一個綜合物流園區,著力引育5A級物流企業,持續降低物流成本。大力發展“會展經濟”,促進“會展+”產業發展。發揮政府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市政、交通、生態環境、社會事業等補短板領域建設。嚴格落實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全面實施“助企開門紅”九類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措施,逐企逐策對接,實現“免申即享”,做好企業用工保障,開展援企穩崗行動,以“真金白銀”幫助市場主體減負紓困。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落實關心關愛企業家20條,選樹表揚功勛企業家、優秀企業家,用真情、真心、真力,尊重、關愛、支持每一位創業者、每一位企業家,讓他們更加自信、自強、自勵,都能成為德州發展的功臣,都能成為德州的驕傲!
(二)全力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堅持先進制造業立市強市,立足培育“541”產業體系,以“三三倍增”行動計劃為引領,狠抓基礎再造、產業策源、補鏈強鏈、企業培育。精準布局產業鏈條,以鏈主企業為核心、上下游融通為主線,狠抓集成電路、環保裝備、高分子及復合材料、新型紡織、汽車(新能源汽車)等關鍵支撐產業鏈。實施一名市級領導鏈長掛帥、一批鏈主企業培育帶動等“十個一”推進機制,強化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培育梯次強企方陣,支持有研半導體、華魯恒升新材料、德瑞智能制造、泰山體育裝備等骨干企業園區化發展,力爭新增營業收入過50億元企業5家以上,過100億元企業有新突破。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梯次培育,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新增市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0家、省級以上單項冠軍8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20家,新上市過會2家、掛牌80家。堅定不移強化科技創新,攻克一批創新技術,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壯大一批創新企業。以“揭榜掛帥”形式實施10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800家以上。加快推進省硅單晶半導體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省體育健康產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新增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50家以上。加快與齊魯工業大學共建“一院一園兩基地”,打造應用研究、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創新鏈條。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積極融入國家工業大數據山東分中心體系,推進環境治理、體育用品制造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爭取食品加工行業二級節點盡快落地,新增上云企業500家,新培育智能工廠5家、數字車間20個。深化與忽米網、騰訊云等平臺合作,支持京魯數谷、京德數谷等數字經濟園區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50億元。推動園區轉型升級,開展產業深度分析,完善功能配套,探索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繼續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強化考核問效,力推各開發區在全省排名實現明顯進位。
(三)全力融入服務重大戰略。精準對接、深度融入,千方百計找切口、搭橋梁、建平臺,把戰略轉化為機遇、把機遇落實到項目。在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上,積極承接功能疏解、外遷項目、產能擴張。聚焦產業融入,開展系列對接活動,重點引進央企強企、區域總部,力爭引進投資過億元項目100個,到位資金60億元。聚焦市場融入,建設新發地(德州)農副產品智慧批發市場,培育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200個,開通北京—德州農產品物流專線。聚焦平臺融入,與京津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企業新增60家,轉化科技成果50項以上。聚焦政策融入,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100名,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深度合作。在服務黃河國家戰略上,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加強黃河水資源超載區綜合治理,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爭創國家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推進徒駭河等綜合治理工程,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實施水系連通工程,推進大中型灌區改造、河道綜合治理、新建平原水庫等10大類24項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百里黃河生態廊道。做好沿黃地區工業園區梳理規范工作。在融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上,推進產業協作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高水平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聯動區。支持鼓勵各縣市區深入對接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縣域經濟突破行動,因地制宜、差異定位、特色發展,每個縣市區重點發展1—2個優勢產業集群,力推所有縣市區全省排名位次前移。建立縣市協同發展機制,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共建共享,在更高站位上拓展發展新空間。
舉全市之力推進天衢新區強勢開局。對標國內一流新區,加快啟動核心區建設,實施“十大重點工程”,推動“六大板塊崛起”。完善新區規劃體系,啟動產業發展、市政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編制。深化核心區城市設計,啟動核心區低碳展示中心、站前廣場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央企強企總部基地,推進海洋裝備制造、碳谷新材料等園區建設,引進5個以上投資過10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提升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人才創新園承載服務能力,推進國家體育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打造國際化科創基地。積極導入優質義務教育資源,推動老城區優質中小學校向新區布局,加大校長教師交流力度,加快人口集聚,提升新區帶動能力。推動科技職業學院、體育運動學校、汽摩學院等建設。加快建設東部醫療中心、市傳染病防治中心。盡快啟動綜合保稅區建設。全面鋪開供水供氣、道路建設、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工程。制定支持政策,推動各縣市區共建新區、同享紅利。
(四)全力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打好“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開場戰,每個縣市區規劃建設5萬畝以上核心區;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地力提升、現代種業等“六大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89萬畝,建設規模化繁種基地25萬畝。分類精準指導抓好春季麥田管理,高質量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30萬畝,全力奪取糧食生產“十九連豐”。加快發展設施農業,蔬菜產量穩定在700萬噸,促進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規劃建設中國(德州)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家以上、市級10家以上,每個縣市區至少培育引進2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壯大禹王、谷神、福洋、雙匯、發達、中椒英潮等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健全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80個。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防止返貧和新致貧。實施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培植“三百工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快推進山東鄉村振興實踐研究院建設。以“雙鎮百村”建設為示范,開展鄉村建設行動,整縣制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范提升農村改廁,推動“四好農村路”提質增效,排查整治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
(五)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全面完成“三區三線”劃定,優化“一核引領、組團發展”市域空間格局,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推進市域一體化發展。加快縣城提質升級,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促進人口、資源、要素向縣城、中心鎮集聚。大力推進中心城區重點項目建設,投資167億元實施安居保障、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生態環境提升等108個城建項目。持續推進以“四改一拆”為主要內容的城市更新,實施市文化科技中心、市體育公園、岔河兩岸片區改造等項目。繼續實施“四小”工程,新開工棚戶區改造6892套,基本建成7200套,開工改造老舊小區313個,惠及群眾3.5萬戶。大力發展高品質綠色建筑,新建城鎮綠色建筑800萬平方米。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開展“城市大腦”提升賦能行動,建設60個智慧社區,打造十大惠民應用場景,健全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組織、事故防控、暢通提升體系,構建善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城市治理生態。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德城、寧津、齊河生活垃圾分類率先全覆蓋。優化城市管理體制,穩妥推動城管執法重心下移。扎實推行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建強社區工作者體系,推動村改社區集中攻堅,建好用好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紅色物業?幸福德州”品牌。持續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讓城市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更有活力。
(六)全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高效配置要素資源,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對47個項目掛圖作戰,強化全要素全周期服務保障。深化“標準地”“畝均效益”“能效評價”改革,開展低效用地盤活攻堅行動,實現“騰籠換鳥”。實施金融暢通工程,創建省級金融資源暢通示范區。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強化財政資源統籌,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加快政府公物倉建設應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快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銀擔“總對總”批量擔保業務,建立擔保費補貼機制,新增擔保業務規模30億元以上,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化創新發展試點。加快外貿企業主體培育,發展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等新業態,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辦好對接東盟等系列活動。深入推進招商引資,推行“政策漫游”,深度開展以商招商、園區招商,打好科學家、金融家、企業家招商組合拳。推動產業鏈精準招商,密切關注產業發展動態,完善產業鏈圖譜,聚力招引三類“500強”企業、總部經濟,實現招商數量、體量、質量新突破,力爭引進過億元招商項目370個以上,到位資金320億元以上。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深化“雙全雙百”工程,“一網通辦”、跨域通辦,打造“無證明城市”,讓高頻事項“家門口辦”成為常態。全面免收企業不動產登記費用,將供電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納入土地儲備成本。推動“雙隨機、一公開”部門聯合執法,深化完善“首席政府服務官+部門”協同解決機制,做到“無事不擾、有呼必應”。實施科技人才“培山育峰”工程,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支持鼓勵各類優秀人才來德就業創業,新引進青年人才3萬人以上。德州有近50萬人在外奔波創業,家鄉是最堅強后盾,我們會全力支持德州老鄉在外勇闖天涯,更歡迎他們“鳳還巢”開新篇!
(七)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以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為目標,突出抓好機動車排放污染防控、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治理、揚塵污染綜合整治、散煤污染治理四個方面重點工作。嚴格落實“四個區分”“五個減量替代”要求,用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政策,嚴格執行能耗“雙控”,壓減煤炭消費40萬噸,推動存量產能優化提升。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支持重點企業園區化發展,積極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統籌推進光伏、風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綠色發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高標準做好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精準開展污染防治,實施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積極創建“無廢城市”。抓好“兩清零一提標”,完成陵城、運河等6個縣市區整縣制雨污合流管網清零,加強化工集聚區及周邊地下水污染防控,主要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常態化整治河湖“四亂”,新打造10條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扎實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科學種植常綠樹種,植樹造林2萬畝。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綠色城鎮、綠色工廠、綠色社區創建活動。藍天碧水凈土是我們的健康之基、生命所依,“德州藍”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全力維護,以更高的綠色指數為德州贏得更多生態紅利!
(八)全力保障增進民生福祉。用心用情辦實事、惠民生,日常公用經費定額標準繼續壓減20%,財政投入重點向民生傾斜。全力穩就業保就業,完善智慧就業平臺功能,實施城鄉公益崗擴容提質行動,新增城鎮就業5萬人以上,開發公益崗2.53萬個。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單位初次就業人員參保比例達到90%以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擴面3.5萬人以上。改造提升6處敬老院,新增護理型養老床位2600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100%。完善“三孩”配套政策。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托幼一體化發展,新增托位4000個以上。深化大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困難群眾救助水平。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強化市級統籌,深化評價制度改革,推行集團化辦學等模式,加快中心城區、縣域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共享,新增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7萬個。鞏固“雙減”成果,健全課后服務保障機制,繼續堅持為教師辦好十件實事,把尊師重教落到實處。支持德州學院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創建“雙高”院校。提高衛生健康水平,推進疾控機構和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臨床專科能力“攀登計劃”,縣級綜合醫院全部達到三級醫院水平,積極申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新增4家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建設提升110處中心村衛生室。健全職工、居民普通門診統籌和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救助制度。實施文旅融合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推進漕倉遺址、東盟國際文化產業園、九龍灣文旅園等重點片區,建設“一廊六片”大運河文化景觀帶,加快黃河文化博物館群、大型主題樂園等項目建設,推動董子文化街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策劃打造全域旅游精品路線,辦好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大力實施基層文化“三有”“三進”行動,組織惠民演出5000場,培訓基層文藝骨干1000名。
今年我們將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集中力量辦好18件民生實事。主要包括:進一步提高群眾醫療、低保、特困群體的保障待遇和服務水平,開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紅色物業管理、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拓展公交營運線路,建設過街天橋,改造外環路照明設施,等等。這些民生實事,我們將動態聽取群眾意見,清單化、責任化推進落實,快辦多辦、務求辦好。
(九)全力守好安全發展底線。強化紅線意識、底線思維,夯實基層基礎,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堅決守牢“一排底線”。精準科學做好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加強防控能力建設,堅決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從嚴抓實安全生產,開展專項整治“鞏固提升年”行動,加大企業安全設施技改投入,加大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嚴格落實責任事故“一案四查”、重大隱患“一患四查”,堅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化“食安德州”建設,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著力抓好能源保供,強化煤電油氣運穩定供應。著力穩金融防風險,開展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集中行動,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陵縣模式”,持續開展信訪“治重化積”專項行動,深入開展平安創建,積極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開展新一輪歷史遺留問題化解攻堅。全面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健全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開展根治欠薪專項行動,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積極爭創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重點領域違法犯罪行為。深入推進國防教育、兵役征集、民兵建設、退役軍人和雙擁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扎實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仲裁調解、人民防空、防震減災、氣象、新聞、檔案、保密、殘疾人和關心下一代等工作。
四、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新形勢新使命,我們要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永葆絕對忠誠,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定踐行“兩個維護”體現到實際行動上。
(一)建設有為政府。打鐵必須自身硬,攻堅更要精氣神。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各級政府必須有為有位、爭先進位,政府組成人員必須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聚焦市黨代會確立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堅持“一切工作都要上趕爭”“一切工作重在落實”,以高標準、快節奏、嚴作風推動“事爭一流、唯旗是奪”。強化有解思維,提升優解能力,事不避難、精準攻堅,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堅持學思踐悟,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做到想明白、說清楚、帶好頭、干到位。善于運用市場邏輯,把握市場規律,掌握科學方法,做到補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以有為政府推動形成更加有效市場。
(二)建設法治政府。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穿政府工作全過程各方面。積極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扎實做好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工作,讓依法辦事成為各級政府和全體公職人員的行動自覺。完善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用法治給行政權力明底線、亮紅線。推進誠信政府建設,踐行契約精神,全面兌現政府公共政策。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
(三)建設為民政府。牢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用心用情踐行新時代群眾路線,服務群眾、聯系群眾要“24小時在線”,有事情多與群眾商量,有難題多向群眾請教,察民情、匯民智、聚民力,讓政府工作更加符合群眾意愿、體現群眾需求。建好用好“12345+”社會穩定動態感知平臺,發揮部門“群眾工作科”“群眾工作專崗”作用,健全完善“一網統管、一辦到底”解決群眾訴求機制。建立健全請群眾點單、讓群眾評價的“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能快則快、能多則多,以看得見的變化回應群眾期盼。561萬德州人,每個人都了不起,每個人都不容易,我們要努力讓每個德州人,多一份參與、多一份獲得、多一份自豪!
(四)建設清廉政府。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全面加強政府系統黨的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立體監督,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既要干成事、不出事,更要帶好隊伍、樹好形象。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恒糾治“四風”,堅決整頓不作為、亂作為,不搞一刀切,不層層加碼,為基層松綁減負。大力倡樹“嚴真細實快”工作作風,打造“五型”政府機關和公務員隊伍,用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引導公職人員廉潔奉公、引領社會風氣崇德向善,用各級政府的負重擔當換來德水安瀾、萬家幸福!
各位代表!藍圖繪就重任在肩,初心如磐惟有實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只爭朝夕、埋頭苦干、勇毅前行,為建設富強活力幸福美麗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而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編輯|高玉梁
審核|馮光華 終審|尹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