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精準布局11條關鍵產業鏈,塑造現代產業體系
厚植優勢,培育后發趕超強勁動能
德州把先進制造業作為立市強市的最優選項,對標省“十強”產業,精準布局11條關鍵產業鏈,挺進制造業主戰場,挺起制造業脊梁;搶占區域競爭新賽道,厚植優勢塑造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后發趕超的強勁動能。
今年上半年,德州33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24個行業實現同比增長。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7%,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39.4個百分點。“四新”經濟投資同比增長19.5%,占全部投資比重50.1%、同比提高4.2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8.4%。
北接南融,化戰略機遇為產業機遇
今年年初,山東德宜新材料有限公司開工建設1.5萬噸聚偏氟乙烯項目,項目投資6.8億元,產品將廣泛應用于鋰離子電池、高純度半導體等高端領域。“我們拿到不動產權證的當天,就拿到了施工許可證,臨邑縣相關部門還幫著協調解決了2.2萬噸標準煤能耗問題。”項目負責人許太治說,得益于新項目快速建設,德宜新材料擬進一步投資5億元建設PTFE膜項目。
三年多以前,德宜新材料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量科研成果需轉化落地的機遇,引入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控股,充分依托其人才、技術、資金和市場等優勢,組建研發中心深耕乳液聚合工藝領域。7月份,企業獲評省級瞪羚企業。
7月8日,在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辦公區,孫健博士正在和團隊的科研人員做實驗。“現在,我不僅是一名大學教師,還是一個產業項目負責人,需要經常濟南、德州兩地奔波,還要在兩種身份之間不停切換。”孫健說。
6月23日,德州市與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一院一基地一園區”項目啟動,雙方將共建德州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和魯西北第一個國家大學科技園,重點圍繞德州市相關產業技術應用研發、成果轉移轉化、創新人才引育和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項目。“目前,我們已收到了新區60余家企業發來的技術人才需求清單,涉及生物制藥、高端設備等多個產業。”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科研管理部部長、德州研究院負責人舒明雷介紹。
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重大國家戰略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天衢新區建設等省級戰略在德州交匯疊加。德州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用足用好支持政策措施,向北積極參與京津冀產業布局調整、鏈條重構,“研發在京津、轉化在德州”的態勢正在形成;向南積極融入對接省會濟南,不斷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6月6日是個普通的周一。這一周,記者充分感受到了德州北接南融的速度和效率。6月6日,山東鄉村振興實踐研究院在德州揭牌,這是省政府批復的首個省級研究院,將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撐;6月7日,山東大學與德州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共建山東大學人才工作站、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合作平臺,進一步深化合作;6月7日—8日,先后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辦“融入京津冀央企德州行”深化合作系列活動,集中簽約61個合作項目、總投資406.3億元;6月10日,山東省建筑業暖通空調安裝全產業鏈發展推介會在德州舉辦,德州1300多家暖通空調企業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
目前,德州累計引進京津冀地區過億元項目500多個,催生和聚集一大批配套產業,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核心競爭力。今年上半年,全市新開工過億元京津冀項目82個、到位資金45.17億元;與京津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企業新增36家、累計達到123家,轉化京津科技成果22項、占全市總量44%。
老樹新枝,激發傳統產業活力
“在淀粉糖的制作過程中,很多廢氣余熱可以收集再利用。我們通過多年技術創新,發明了一種廢氣及太陽能蒸汽綜合利用裝置,去年實現了太陽能蒸汽分離應用。”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淀粉糖廠廠長高義國說,與技術改造前的生產水平相比,現在年可節約蒸汽10萬噸,相當于節省15000噸標準煤,年增加效益約1800萬元。
禹城市用好資本、強強聯合、創新賦能、優化環境抓技改,堅持讓技改為企業賦能、為產業賦能、為發展賦能。截至目前,禹城已實施德州市級重點工業技改項目105項,平均單體投資4.5億元,累計實施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246個。
7月初,“老字號”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遞交招股書,擬在滬市主板上市,募資約7.58億元。公司總經理崔宸表示,募資將用于德州扒雞(蘇州)有限責任公司新建食品加工項目、速凍扒雞生產線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及品牌升級建設項目,做強德州扒雞品牌。
德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劉秀嶺介紹,今年以來,德州大幅提高企業上市掛牌獎補標準,設立上市培育促進基金,并實行分階段獎補,降低企業負擔。
“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企業存在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的現象,我們要幫他們破除技改路上的‘攔路虎’。”德州市工信局局長孫洪昌說。今年5月,德州出臺《關于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給予一系列財政金融支持。近五年來,德州滾動實施的“千項技改、千企提升”行動,累計實施工業技改項目3287個,完成投資1210億元。
傳統產業的“浴火重生”,完成了動能轉換過程的“破舊立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則為德州市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方向。
在寧津縣京深數谷產業園,騰訊云工業互聯網、全國健身器材產業大數據、健身器材制造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工業設計產業創新“四大平臺”已建成,寧津優勢產業鏈正加速迭代升級。山東邁寶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在導入騰訊生態資源后,構架起企業的“私有云”,實現了生產全流程智能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60%、運營成本50%,提高生產效率50%。山東富士制御電梯有限公司依托騰訊云建設的“ERP+MES”系統項目,企業原材料庫存可降低5%,產品定型計算時間由1小時縮短為10分鐘,生產經營成本降低10%。
為解決企業上云存在的“不想用、不敢用、不會用”等問題,德州實施“云服務券”獎補,對企業上云項目資金給予項目實際投資額的10%、最高1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通過舉辦上云推介會、政策宣講會,對企業上云的政策、“云服務券”發放方式等進行詳細解讀。
“著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倍增,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德州正向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加快邁進。”德州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孫愛云說。
延鏈強鏈,營造最優“生態圈”
為營造集成電路產業最優“生態圈”,德州將集成電路產業作為“一號產業鏈”,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產業鏈“鏈長”,專班盯靠、專人幫包,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區域分布圖,設立產業基金,編制出臺《關于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德州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十四五”專項發展規劃》,在項目建設、設備、信貸以及生產要素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
“整機項目建成之后,從貼片到組裝會形成一道完整的工序,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預計2024年,整個產業園收入力爭突破30億元。”英望科技(山東)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曉利介紹。
英望科技主要從事手機和數碼配件的研發、生產和品牌運營,在全球設有20多個分公司和辦事處,業務涵蓋28個國家和地區。正是看好德州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前景,英望科技在2020年5月落戶德州,當年9月即實現量產。2021年又將總部從深圳遷到德州,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6.5億元。最近,企業又追加投資5億元,在德州上馬整機生產項目。
距離英望科技不遠的是山東明智超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企業首個車間已投產試運行。“我們從產品設計到模具精密制造,都可以跟英望匹配,成為一個上下游的供應鏈。”山東明智超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總監張海文說。以英望科技為龍頭,德州瞄準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延鏈招引了華杰盈科、眾銘安科技、鈦康光電、恒芯電子等上下游配套廠商,越來越多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陸續進駐,德州電子信息材料產業集群今年入選了山東省第二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一墻之隔的兩家企業之間開了門,車身通過電動場地車就可以運送,省去了運輸費、材料費、拆箱費,一臺車成本可節約450元。”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齊河分公司總經理盛明軍說。奇瑞新能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齊河分公司是德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鏈主企業,一度面臨全鋁車身配套供應商少且距離遠、運輸成本高等現實問題。“我們圍繞新能源汽車圖譜清單進行梳理,瞄準影響成本最高的零部件進行延鏈招商,引進了山東必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配套建到了大門口。目前我們還在規劃建設新能源零部件配套產業園。”齊河縣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聯合黨委書記、齊河經濟開發區招商服務部部長楊彬說。
圍繞先進制造業立市強市,去年以來德州市在“鏈長制”基礎上,聚焦關鍵產業鏈,探索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大力實施“紅鏈賦能”工程。目前德州已組建市、縣兩級49個產業鏈聯合黨組織,帶動產業上下游超2200家企業參與。
今年5月份,德州發布《關于促進產才融合的若干措施》,圍繞推進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五鏈合一”,出臺17條政策措施,提升產才融合發展匹配度。“深入推進‘紅鏈賦能’工程,走出多鏈融合、協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黨組織建在鏈上、人才聚在鏈上、示范崗設在鏈上。”德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組織黨工委書記陳廷國表示。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大眾日報記者|賀瑩瑩 張雙雙 張海峰 編輯|苗欣
審核|張曉航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