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海峰 通訊員 王玉剛 王迎
??? 不管回漢群眾,誰家有了難事,大家都來幫忙,誰家有了喜事,大家同去祝賀。漢族群眾過春節,回族群眾前往慶賀;回族群眾開齋時,漢族群眾也不忘前往祝賀……這是我縣各民族群眾和諧共處的真實寫照。
??? 近年來,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緊緊依靠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促進民族經濟發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和諧平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2010年、2011年,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連續兩年被評為 “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先進集體”。在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的努力下,一首首高昂的民族團結之歌在這里唱響,一曲曲生動的各民族和諧發展序曲在這里譜寫。
講政策保權益齊心協力促團結
??? 8月19日,是穆斯林傳統節日——開齋節。這一天,市縣領導來到腰站鎮沙莊清真寺走訪慰問穆斯林群眾,與他們共同慶祝節日的到來。每逢節日,縣領導都要到少數民族村莊走訪慰問,為清真寺和少數民族群眾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回族群眾中,并和少數民族干部群眾及穆斯林宗教界人士共度節日,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
??? 落實政策,保障權益,促進民族宗教界與其他群眾的團結是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務。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在進一步宣傳和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嚴格按照有關法律和政策保障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權益,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努力實現各民族真正的平等的同時,注意妥善處理涉及少數民族、宗教界的各種矛盾糾紛,妥善處理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群眾之間的諒解寬容、和睦相處。為此,該局組織力量到少數民族村莊調查研究,宣傳民族政策,解答、處理相關問題,使回漢群眾都認識到民族團結、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重要意義,促進了全縣各民族的團結統一。
抓教育重引導凝心聚力促和諧
??? 加強教育,積極引導,是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是民族宗教工作的最終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緊緊這一主題,在民族宗教界人士中不斷構筑牢固的思想防線,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 工作中,我縣不斷完善以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為主體,吸收司法、宣傳、廣電等部門參加的宣傳教育體系,通過經常深入少數民族村莊和宗教活動場所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營造了依法進行宗教活動的良好氛圍。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堅持利用“開齋節、古爾邦節和基督教活動日”等節日,向廣大教徒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引導信教群眾按教規教義和法律規定規范自己的言論和行為,促進了宗教和順,維護了社會穩定;堅持把搞好教育和強化管理納入工作長效機制。一方面加強信徒間的團結教育,要求他們要按照“博愛”的要求團結友誼,減少教派間的分歧和沖突,在正式審批的宗教活動場所開展活動。另一方面加強宗教場所的規范化管理。嚴格按照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和《山東省宗教事務條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宗教活動場所的人事、財務、安全等管理制度,使場所管理逐步得到規范和完善,保證了全縣宗教活動健康有序開展,促進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強隊伍 創載體同心同德譜新曲
??? 積極幫扶,加快建設,促進少數民族經濟與全縣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體現。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保穩定、促和諧,不斷突出重點、打造亮點,全面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目前,全縣少數民族村莊均形成了以育種、牛羊養殖、大棚蔬菜和民營經濟為主的特色產業。
??? 我縣本著 “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為少數民族群眾確立優勢產業,努力形成了 “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項目”的良好格局。工作中,縣民族與宗教局協調各職能部門,深入少數民族社區,送技術上門服務,通過舉辦養殖、育種、蔬菜大棚種植等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3000人次,促進了主導產業的發展。據統計,2011年我縣少數民族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8570元;同時,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積極爭取民族特需品生產貸款貼息資金360萬元,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00多萬元,為村莊硬化道路、安裝自來水、建設文化大院、為穆斯林清真寺安裝太陽能、為民族學校購置文體用品,極大的改善了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少數民族經濟與全縣經濟的協調發展。
興產業增收入真抓實干求發展
??? 發揮優勢,搭建載體,調動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積極性是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動力源泉。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參與者。發揮這些積極因素,可以激發信教群眾熱愛祖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情。
??? 近年來,縣民族與宗教事務局把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宗教界人士發揮自身的優勢,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平原多做貢獻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常抓不懈。一是抓好少數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目前,全縣共有民族宗教界政協委員8人,少數民族人大代表8人,黨代表6人,確保全縣民族宗教活動在黨的領導之下,在憲法規定的范圍之內健康穩定的開展。二是引導他們參與社會活動,激發他們參與建設和諧社會的熱情。5.12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樹大地震發生后,基督教和佛教界人士及時舉辦法會為災區群眾祈福,并積極捐款合計10多萬元,提升了各宗教的良好形象。三是搭建活動載體、凝聚和諧力量。在全縣少數民族村莊和宗教活動場所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法制宣傳教育,先后組織15名宗教界人士參加市縣舉辦的演講活動。每年慶國慶活動中,各宗教活動場所積極組織信教群眾開展升國旗、唱國歌、為祖國祈福和文藝演出等活動,進一步增強民族宗教界人士的愛國意識、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激發了他們為 “實現跨越發展、建設幸福平原”積極奉獻的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