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 張娜 通訊員 王金兵)這里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復合肥生產基地——投資16億元的史丹利化肥 (平原)有限公司、年產100萬噸的新都化工項目;這里新型建材、生物醫藥蓬勃發展,年產100萬噸柴油、汽油等生物質新能源的金地恒新能源有限公司、燃燒秸稈、樹杈發出 “生物電”的漢源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然而這里并沒有許多工業區常見的煙囪林立,塵土漫天……這里就是我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 記者日前走進這個工業聚集區,看到的是碧水藍天、城鄉如畫。近幾年,我縣空氣質量優良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先后榮獲山東省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全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稱號。
??? 曾幾何時,我縣傳統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給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支撐能力帶來了巨大挑戰。以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使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趨嚴峻。
??? “我縣內陸地的特殊地位,決定我們既要補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生態文明之路。”縣委書記馬善軍說。近年來,我縣先后投入10億元,用于生態環境改善。“十二五”開局之年,我縣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以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推行綠色消費為重點,重點實施 “碧水、藍天、綠地、整潔、美化”五大工程,建立覆蓋全縣、輻射華北地區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為全國的縣域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示范。
???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環境承載能力,是我縣工業經濟與生態文明 “并蒂花開”目標的又一舉措。如今,我縣正著力打造 “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循環經濟模式,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濃濃綠色。
??? 越來越多的企業,不但把自己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料重新回收利用,而且將周邊企業產生的煤灰、廢渣、廢酸、廢油等廢棄物變廢為寶,形成日趨龐大的循環經濟網。以漢源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為例,漢源每年能消化方圓50公里木材 “廢料”30萬噸,形成 “農林廢棄物——生物質能發電——新能源——助工、助農”的循環經濟工業鏈,項目全部達產后,年可節約標準煤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9萬噸,每年向社會輸送1.8億度 “清潔電”。2008年以來,我縣先后選擇8家企業開展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選擇10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6家重點排污企業全部安裝了污水處理在線監控設備,建設了中水回用設施。通過實施清潔生產,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億多元,節約用水1500萬立方,節煤12萬噸,切實增強了企業 “綠色利潤”。
??? 建設生態文明并沒有放緩工業文明發展的進程,我縣致力于打造宜居宜業的 “工業生態城”。1—5月份,我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43.9億元,同比增長18.2%;實現銷售收入212.8億元,同比增長5.9%;實現利稅21.13億元,同比增長10%。
??? “由傳統工業集聚區向宜居宜業的生態區戰略轉型,實現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幸福 ‘三生共贏’。”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洪霞說。我縣將繼續加快推進生態產業、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建設,計劃到2015年,大氣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90%以上的重點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5%以上,形成煙消塵散、碧空藍天的清新空氣;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飲用水質穩定在一級水平,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