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 張娜 通訊員 張鳳林)王新霞,張華鎮民營園區展翔制衣有限公司工人,一天工作8小時,騎電動車上班,日薪60元以上。 “現在俺還住上了名珺華苑小區的供暖房,成了城里人;又在小區附近的企業打工,成為工人,這生活舒服著呢!”王新霞說。
??? 近年來,張華鎮投資80多萬元完善園區內企業配套設施,并在融資、技改、招工等方面幫扶企業發展。如今園區內已經入駐企業26家,形成了服裝、電子、食品、機械四大加工產業,帶動2000余人就業。
??? 像張華鎮名珺華苑小區一樣, “就地就近”城鎮化已然成為我縣城鎮化發展的鮮明特色。 “推進兩區同建,關鍵是解決好 ‘住得起樓、打得上工’的問題,讓農民生活與城市接軌,生產與工廠鏈接,生產生活 ‘雙轉變’。”縣農辦負責人說。
??? 不離土,不離鄉,我縣走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子。近年來,我縣將農村社區與產業園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推進居住社區、產業園區 “兩區同建”,使產業園區成為社區 “工業園”,社區并建點成為富民產業 “家屬院”,5.2萬農民搬進樓房,5萬多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
??? 郭佳,王廟鎮郭莊村人,一年前在山西打工,去年回鄉,如今在恒豐紡織工作,工資普遍不低于在外打工,每天全家人團聚,其樂融融。
??? 恒豐紡織位于王廟鎮民營園區,園區距王廟社區僅一公里路程,規劃占地1200畝,園內建有 “兩縱三橫”柏油路和 “兩縱四橫”的排水系統,引入了3.5萬千瓦的高壓專線,實現了水、電、路、通訊四配套,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園區依托完善的基礎設施及周邊社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了恒豐紡織、瑞博服裝等11家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可安置社區群眾3000多人,人均年工資收入達2萬元以上。
??? 社區并建,讓困擾于 “招工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看到了機遇,我縣也因勢利導,變 “工人跟著工廠走”為 “工廠跟著工人走”,圍繞社區建設園區。按照 “每個社區都有主導產業、每個主導產業都有龍頭帶動、每個龍頭企業都有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推動并建社區圍繞主導產業建園區、壯龍頭、帶基地。目前,我縣建成民營加工類產業園區44處,商貿流通類產業園區24處。
??? 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我縣還創建龍門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金德中小企業孵化園、魯北機械配件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等孵化基地,如今龍門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已發展企業86家,成功輔導個人創業70人次。
??? 為促進 “農民變工人”,年初,我縣舉辦 “萬人集中招聘會”活動,出臺鼓勵在外務工人員返鄉的十條優惠政策,從權益保障上破解 “招工難”;各鄉鎮也將就業辦設在了鎮政府大院,為社區產業園區企業招工;縣里還定期舉辦技能培訓班,采取科技大集、科技青年志愿者現場指導、實地參觀等形式,向農民傳授新技術。恩城鎮成立的 “陽光就業服務中心”年初為高森制罐、中普啤酒、王加塑膠等一大批企業招集工人百余名。
??? 我縣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吸引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在社區建設現代種養小區。目前,全縣185處產業園區中,建成蔬菜種植和畜牧養殖等各類高標準農業產業園區117處,流轉土地7.8萬畝,培植起大蔡牧業、福源淀粉、華農食品、五豐良種豬繁育、康信牧業、宏祥生豬宰殺和鑫和肉類加工等 “農字號”龍頭企業81家。
??? 上樓不是目的,關鍵是完善設施,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目前,我縣已有15處并建社區鋪設了天然氣管道,30多處并建社區制定了使用天然氣或地熱采暖規劃,所有并建社區都鋪設了自來水管道,通上油路、電話、有線電視、寬帶等線路。在已建成的社區,便民超市、衛生室、警務室、金融、通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全部實現配套,方便了社區群眾生活。
??? “居住在社區,就業在園區,產區融合,實現就地變身、就地城鎮化。”副縣長楊傳智道出平原 “兩區同建”的實質,而這一實踐得出的最服人的結論是: “農民最希望就近就業,就近聚居,就近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