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寶領(右)在展示《富春山居圖》剪紙長卷。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的名作,也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近日,一幅以民間剪紙工藝詮釋的《富春山居圖》在平原縣腰站鎮小白村正式向世人展示。此幅剪紙作品,構圖起始于錢塘江大橋,終止于新安江上的梅城。以富春江兩岸的自然景觀、風景名勝為主題,描繪了整段富春江流域的美景。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幅剪紙作品《富春山居圖》是出自摸慣了鋤把的莊稼漢寇寶領手中。今年43歲的他,小時候,就有繪畫天賦,高中時喜歡上了剪紙藝術。他先后剪出優秀作品上千幅,并有多幅作品被文化部、中國剪紙協會、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收藏。現在寇寶領為中國剪紙協會會員、中國鄉土藝術協會理事、德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打破傳統大膽嘗試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在清代順治年間慘遭火焚,斷為兩截。現分別藏于浙江和臺灣。去年,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希望兩幅畫能合成一幅畫”。
在電視上看到這則新聞后,寇寶領忽然有了用剪紙創作長卷《富春山居圖》的想法,他說不僅是想以剪紙形式展現中國山水之美,更重要的是作品所飽含的意義。
《富春山居圖》作為水墨大寫意,其遠近透視,無法用剪紙形式表現出來。任何剪紙都靠線條來表現,硬要剪寫意,作品容易平實呆板,有損原作的生動和靈氣。經過多方求教和揣摩研究,寇寶領決定以原作為基礎,抓住原作的細節和特點,大膽改變線條,以適度虛實表現原作的磅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