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中找準創業路
由于身體殘疾,曹桂鵬初中沒有上完就輟學回家了。離開學校的曹桂鵬心情有些沮喪。“說實話,父母為了給我治病把家底都花光了,而我的成績一般,即使考上高中估計也不會考上大學。”曹桂鵬言語中透出一絲無奈。剛剛從學校走出來,他顯得有些迷茫和無助,“不知道自己該做點什么,去工廠打工也被拒絕,干農活也跟不上趟,父 母 想 借 錢 讓 我 去 學 修 摩 托車,但是學完了之后呢?會有人要我這樣的殘疾人嗎?自己開店哪里有本錢?”
心情郁悶的曹桂鵬一個人坐車來到縣城,轉了大半天,他看到新華書店的門口在搞圖書促銷,擠進人群中,翻看著桌子上的一堆書,一本《母豬科學養殖》映入曹桂鵬的眼簾,這讓一直迷茫的他突然靈光一閃,“我從小就養豬,對豬的養殖技術也略有了解,我雖然右腿不方便,但不至于不能走路,當時我就覺得我適合養豬。”從縣城買了幾本關于養殖豬崽的書籍,曹桂鵬便興奮地回家了。“回家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父母,他們也很支持我,但是買豬崽的費用是個問題,加之父母覺得我年紀尚小,就讓我先把買的幾本書學通透了,并答應幫助我先買五頭豬崽試養。”
艱苦創業,終成“養豬大王”
2008年,曹桂鵬積攢了幾年的養豬經驗后,便通過多方渠道籌集資金,大膽地建起了“桂鵬育肥豬養殖小區”,依靠腰站鎮畜牧養殖合作社的大力扶持,培育起了長白、太湖等優質肥豬。
創業的道路上沒有一帆風順的。養殖初期,由于在大數量養殖、管理方面沒有可循的成功經驗,曹桂鵬走了很多彎路,栽了不少跟頭。剛開始,曹桂鵬貪多求量,一下上了一百頭太湖豬。可天有不測風云,正當肉豬即將出欄時,一場瘟疫從天而降,二十多頭肉豬相繼感染死去,給剛剛起步的他重重一擊。曹桂鵬積極查找原因,邀請鎮上的技術人員來會診病豬,到處尋醫問藥,迅速排除了疫情,保住了養殖小區。技術人員不斷鼓勵他:搞養殖要循序漸進,只要有耐心,肯學習能吃苦,就能摸到門道。自那以后,他便再沒有放下書本,通過自學畜牧養殖科學知識,積極訂購科技報刊、光盤,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預防為主,科學管理”的養殖方法。
曹桂鵬不僅自己致富,還利用本地資源和自己良好的信譽,和本鎮有條件的12名殘疾人結成利益共同體,建立了“殘疾人互助養殖合作社”。通過合作社,他為剛剛起步的殘疾人養殖戶提供畜牧飼料、周轉資金,互利互惠。曹桂鵬還經常到社員的養殖場中查看肥豬生長情況,為他們講解每一階段必要的養殖技術,并定期組織社員們到規模化養殖場去參觀學習。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成員們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另外,曹桂鵬堅持學習最新的畜牧養殖知識,他明白一個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沒有知識的支撐走不了多遠。他從科普書上了解到糞便的多種用途,便立即行動,發動合作社的養殖戶將糞便發酵成沼氣,沼氣渣還可以上地,綜合利用生物產業鏈,發展畜牧養殖。
曹桂鵬常說:“作為一名殘疾人不能等不能靠,等救濟不是常法,吃救濟不是我的個性,咱要活出個樣來給別人看。”身殘志堅、話語鏗鏘,這就是曹桂鵬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多年的創業經歷,使曹桂鵬深知資源是基礎,資金是靠山,科技是支撐,發展才是硬道理。三十而立的曹桂鵬,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他規劃繼續擴大自己的小區養殖規模,并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的鄉親走上致富道路。
??? □記者 吳杰 通訊員 李洪波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