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曾經放映電影時的工作照,崔榮奎感慨頗多。
“放電影嘍!”崔榮奎在大喇叭里喊一聲,男女老少都會帶上板凳來到村里的空曠放電影場地上。想起當年流動電影放映隊的場景,看著一張1972年拍攝的工作照,勾起了德州市人民電影院退休工人、66歲的崔榮奎無限回憶。
穿行在各鄉村的電影放映隊
崔榮奎手中的照片拍攝于1972年,他在專心操作著一臺放映機。崔榮奎在1965年9月份進入山東省電影學校,三年學習畢業后,他被分到夏津縣流動電影放映隊。
崔榮奎說,他去農村放電影就用小拉車拉著放電影的機器,走遍了夏津縣的各個大隊。20個人組成的流動電影放映隊通過放露天電影,豐富了群眾生活,宣傳黨的政策。
崔榮奎說,一個放映隊通常是一兩個人,拉著小拉車運送放映機、發電機和膠片,在一個大隊放映完畢之后又趕去下一個大隊。崔榮奎的工資是每月29.5元,出去放電影一走就是半年,人走到哪里吃住就在哪里。“當時很多學員不會修機器,領導就派我到隊上教徒弟。”崔榮奎說,在農村放電影的日子就是苦,住的地方條件特別差。那時候,農村都比較窮,能看一場電影就跟過節一樣。
開始時,流動電影放映隊隊長騎著自行車去各個大隊聯系放電影的事情,聯系好了之后就提前幾天把消息傳出去。到放電影的那一天,兩名隊員就拉著小拉車來到村里,車上拉著個人鋪蓋和放映機、發電機和膠片等設備。
崔榮奎說,隨著幻燈機轉動,光束打到熒幕上,畫面就動起來了。那時候放的電影是《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兵臨城下》《大浪淘沙》《南征北戰》《戰火中的青春》等。
崔榮奎指著手里的老照片說,當時用的是拷貝膠片,設備是松花江牌電影放映機,一部電影的一套膠片分成若干卷,通常一卷只有10分鐘內容,對于一部120分鐘的電影來說,就要十卷至十四卷。一卷膠片大約8斤重,每一卷放映快結束時,放映員必須迅速把下一卷和上一卷“接起來”,所以放映員在電影放映期間非常忙碌。
電影散場后,崔榮奎和同事要把各種設備收拾起來,連夜拉到下一個放映點。崔榮奎說,走夜路的時候很容易迷路,特別是趕上刮風下雨的時候更難走。
流動電影放映隊的工作開始時是半公益性質,由大隊出錢糧,供放映員的生活支出。后來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不再愿意花錢看電影了。到了1990年前后,流動電影放映隊幾乎在鄉村絕跡了,有個別的村里有人家辦紅白喜事,才會請人來放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