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25日,周總理觀看話劇《赤道戰鼓》后與演職人員合影(三排右二為雷鳳鳴)。
3500公里進軍川南,參加西南征糧剿匪
1949年3月,渡江戰役即將打響,雷鳳鳴所在的十軍文工團隨大部隊南下江北地區,準備投入渡江戰役。這時,二野在桐城召開師級以上的召開干部會,傳達了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當中共中央機關要從西柏坡遷入北京時,毛澤東興奮地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嘛?!比缓笥终f,“我們決不當李自成。 ”
如何用文藝作品教育大家吸取李自成的教訓,成為文藝戰線上的一大任務。文工團聽說有的單位已經寫好了李自成的劇本,馬上就找來了。經過緊張的排練,一臺古裝歷史話劇《李闖王》出爐了。 《李闖王》在安慶、蕪湖等地演出后,引起巨大轟動,總部還特令文工團到南京在1個月的時間演出了20多場。
1949年6、7月,為響應毛主席號召,劉鄧大軍向3500公里之外的川南地區移師,雷鳳鳴時任文工團二隊二分隊的副隊長,跟隨部隊挺進川南。
這又是一次艱苦卓絕的急行軍:在湖南、貴州交接處,山路非常崎嶇,高懸山崖的道路只有1米多寬,加之十幾天的連綿陰雨,非常危險。雷鳳鳴不但要照顧病號,還要不斷鼓舞行軍隊伍的士氣。
4個月之后,部隊終于到達川南地區,駐扎川南第一件艱巨的任務就是征糧剿匪。文工團也改成了“武工團”,整天練打槍、學投彈、站崗放哨。
西南土匪中,有一部分是國民黨安排的敵特分子并攙雜了一批從戰場上潰敗下來的散兵,他們經常偷襲我黨剛剛建立的鄉鎮政府,破壞新生政權。這期間,雷鳳鳴與分隊領導組織實施了一次“奔襲”演習,大大提高了文工團的緊急應變能力。有一次,雷鳳鳴帶領幾名戰士巡邏,途中遇到了一伙土匪,雖然從未上過前線,但是雷鳳鳴臨危不懼,沉著冷靜地與土匪展開周旋,最終趕跑了進犯的土匪,雷鳳鳴還因此立了三等功。
經過兩個月的清剿,川南地區的土匪基本被肅清,文工團接到新任務,去川南軍區所在地瀘州演出。
在瀘州,雷鳳鳴參演了歌劇《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反映了蒙古族一對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王爺統治與壓迫的愛情故事。其中,對于老牧民巴圖這個角色,大家一致推選雷鳳鳴。起初,雷鳳鳴極力推辭,飾演巴圖這個角色,對他來說難度太大了,“關鍵是我不會唱歌,一向缺少唱歌的基本功訓練,屬于五音不全。 ”
幾次推辭之后,沒有成功,雷鳳鳴只好硬著頭皮應下來。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雷鳳鳴開始了刻苦的訓練。在戰友的幫助下,雷鳳鳴早也練、晚也練。當時,雷鳳鳴不但擔任演員,還要負責分隊舞臺裝置布景工作,許多時候演出完,飯也顧不上吃,倒頭就睡。經過刻苦的訓練,雷鳳鳴終于把幾個主要唱段攻克了,后來,西南軍區文藝處的兩名干部來瀘州觀看演出,還特別贊揚了雷鳳鳴對老牧民巴圖憨厚、剛直和淳樸的性格刻畫得十分鮮明。
1952年,十軍進行整編,十軍文工團被編入了海政文工團,雷鳳鳴也隨之進入了海政文工團。海政文工團由歌舞團、話劇團和曲藝雜技隊組成,在這里,雷鳳鳴一直干到團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