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記者 王懷貴 攝影 周建新)每天清晨,在明月湖的牌坊一側,幾位古稀老人手拿自制“大筆”,不用一滴墨水,不費一張紙,轉眼間一個個楷體、隸書等字體出現在地面上,轉眼間又消失了,這就是“地書”。圍觀的市民旁邊跟著比劃,時間久了,他們也慢慢地加入。如今,我市的“地書”熱已經悄然興起,僅市區練習“地書”的市民就達70多人。
6月26日早上8點鐘,記者在明月湖風景區見到了王萬順老人,他正拿著大筆埋頭寫字,旁邊放著一個塑料桶,不時地蘸水。“厚德、包容……”一個個大個頭的楷書寫得瀟灑自如,不時贏得旁觀者的掌聲。
他鄉遇知音,送筆傳精神
說起與“地書”的緣分,還得從王萬順的知音說起。2008年,王萬順來到北京看奧運會,清晨他到天壇公園游玩,碰上一位正在寫“地書”的老人。這位老人的“地書”寫得漂亮、大氣,王萬順特別羨慕,因為從年輕時開始,他就一直愛好書法、繪畫,而且他的工作就是與文字打交道。
因為羨慕,王萬順與這位老人聊了起來。通過交談得知,這位老人姓徐,是一所大學的文科教授,最重要的是,這位教授竟然是德州陵縣人。遇到了老鄉,兩人聊得更加投機。接下來的幾天,王萬順每天早晨都去公園里看徐老寫字,因為他已經喜歡上了“地書”。“不能在家練,要走出家門,鍛煉身體、經濟環保還能宣傳文化。”徐老見王萬順也喜歡“地書”,便將一些書寫“地書”的要領和注意事項都告訴他,并勸他回家也練一練。
臨別的時候,徐老送給了王萬順一只大筆。“幾天暢談似識十年”,兩位知音用“地書”的方式道別了。
棄“武”從“文”,大筆練“地書”
2008年,德州還沒有“地書”,王萬順將“地書”從北京帶到了德州。這之前,王萬順的鍛煉方式是太極拳,在見識了“地書”之后,他覺得“地書”不僅可以起到太極拳一樣的鍛煉方式,還能煉“心”和眼。
記者在與王萬順老人交談中,發現老人精神矍鑠,眉眼之間非常有神。“小伙子,你可能不信,練習書法,尤其是‘地書’,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氣質、修為。”老人介紹,通過每天練習“地書”,他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起初,王萬順是在家中練習,慢慢地覺得家中“施展”不開,想起北京徐老“走出去”的想法。當時王萬順要“走出來”,選擇了明月湖風景區,但景區的管理員沒有見過這種書法,看到有人拿著“大毛筆”在地上寫字,便不讓他在景區里寫。“管理員不知道這是水筆,因為那時候德州還沒有這種‘地書’書法,怕在景區里亂寫亂畫。”王萬順通過好一番介紹,管理員才同意他在那里寫,最終也認可了這種寫法,直到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大地為紙,湖水為墨,自制大筆,自娛自樂。”王萬順起初用的水筆是買的,筆桿是塑料的,筆頭是海綿的,重量還不到一斤。這種筆太輕,對于練太極拳的他來說,沒有力度。于是他自己改裝,筆桿換成竹竿,筆頭用一些吸水的布料,“吸飽水”之后重量達到了3斤重,這樣使起來就有力度了。長年累月的練習,王萬順的手掌上磨出了厚厚的繭。
以文會友,共譜德州“地書”
65歲的王萬順是新華印刷廠的一名退休職工,工作的多數時間是在和文字打交道,加上對書法的熱愛,六年來,每天都在堅持練習“地書”。“只要不是天氣原因,我肯定到,一年四季不間斷。”王萬順笑著說。
王萬順擅長書寫楷書和隸書,他的字以“大、快、好”著稱,身邊的朋友們都稱他為德州“地書”第一人。通過練習“地書”,他認識了很多朋友,對于喜好交朋友的他來說,“地書”成了他交友的平臺。往往是在寫字的時候,他先寫出上聯,然后旁邊的“地書”愛好者就會對出下聯。“一水抱獨島,兩塘架獨橋。”除了寫字之外,王萬順可以根據身邊的景色自創打油詩,受到很多市民的喜愛。
平時, 王萬順除了自己練習,還向一些老人極力推薦“地書”,慢慢地這一新興書法形式也被大家接受,練習的人越來越多。“希望我們的‘地書’隊伍越來越壯大,這種傳統文化和鍛煉身體相結合的鍛煉方式,很適合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