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在地下電纜隧道檢查設備運行情況。記者徐冬曉攝
入夏后,我市遭遇了連續數日的酷暑天氣,用電負荷不斷攀升,電網檢修員工成了最忙碌的人。
從望遠鏡到測距儀,從照相機到巡線記錄本……每樣物品他都反復檢查,這是26年來他一直保持的習慣。 8月8日,記者見到德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工區的運行維護主要責任人馬林時,他正收拾工具包。
每天巡視4800米線路
一切準備就緒,記者跟隨馬林來到他要巡視的線路——高鐵新區的220千伏蘇鐵線。這條線擔負著城區及周邊縣市區主要的供電任務,線路跨越點多、周圍地形復雜,巡視任務十分艱巨。
記者和馬林沿著220千伏蘇鐵線巡視,每到一處他或拿出望遠鏡認真檢查基塔的安全情況,或用測距儀檢測導線與地面間是否達到安全距離,或向身邊的徒弟不住地叮囑。
從綿延的公路到馬頰河岸,從郁郁蔥蔥的玉米地到高鐵線路旁,一路艱難走來,馬林的后背早已濕透。
跟著走了3座高壓線塔,記者已身心疲憊,而馬林26年來每天都要在野外工作兩個小時,巡視4800米線路。
爬上爬下,查實每個細節
巡視完地上線路,記者又跟隨馬林走進了有著“齊魯第一隧道”之稱的220千伏香鐵線電纜隧道,他今天要巡視的就是其中的一段線路。
由于得不到陽光照射,加上地下潮濕,隧道內只有24攝氏度,比戶外低了十幾攝氏度,而濕度卻是70%。隧道全長2.4公里,是京滬高鐵在山東境內的第一座鐵路牽引站供電電纜線路,隧道內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可隨時監測電纜隧道的內部環境和電纜本體的運行狀況,而馬林要做的就是保障控制系統的穩定運行,以及檢測安全隱患。每次,他都認真查實每個細節。
每一步都承擔巨大責任
13點30分,回到工區簡單吃過午飯,馬林又開始了繁忙的工作,他要和班組成員一起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諸如桿塔上的鳥窩、線路下亂建的房屋等,像這樣的安全隱患,馬林和他的同事們,每次巡視都會認真記錄下來,并在班組大講堂上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這是輸電運檢工區多年來養成的良好習慣。
班組會后,馬林便開始對上午巡線過程中發現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消除。拆除鳥窩、安裝驅鳥器,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工作,可干起來并不輕松。為不影響用戶用電,拆除鳥窩的工作一般都是在線路帶電下進行的,頭上是嗡嗡作響的高壓線路,手下是近40攝氏度高溫的高壓塔架。所有工作干下來,馬林早已汗流浹背。
回到工區,早已過了下班的點。臨別時他說:“安全用電無小事,每一步都承擔著極大的責任,我必須踏踏實實地做好每個細節。 ”
□本報記者 徐冬曉 本報通訊員 徐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