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超在控制室調試舞臺設備。
德州大劇院自落成以來,已為德州觀眾奉獻了幾十場高水準的演出。觀眾坐在劇院里,無不為這里美輪美奐的燈光舞美、身臨其境般的音響效果而贊嘆。
而這些美妙的視聽感受,離不開一些在舞臺背后默默奉獻的工作人員,德州大劇院舞臺技術部總監任永超即是其中一位。
年輕的資深人士
河南小伙任永超今年25歲,雖然年輕,但他的工作經驗不可謂不豐富——他在德州大劇院工作已快有一年,之前,他曾在廣州大劇院、廈門閩南大戲院從事舞臺技術工作。
面對記者,任永超稍顯內向,但當被問及舞臺技術方面的問題時,他開始變得健談。 “舞臺技術可分為機械、燈光和音響三大部分,它們共同構造出絢麗的舞臺效果,缺一不可。”
2007年,高中畢業的任永超披上戎裝去往廣東入伍參軍。期間,他表現出對電子及機械產品的濃厚興趣與較高天分——這一切源自于他從小就愛 “擺弄”電子、機械產品,于是,他被調往總裝備下屬的一家工程設計院從事舞臺機械方面的工作。
這期間,正值廣州大劇院開業,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也在這里拉開帷幕,忙完一系列籌備工作后,他留在廣州大劇院負責舞臺機械工作。 2012年底,任永超又被調往廈門閩南大戲院,負責該戲院舞臺的全部搭建工作。
從事舞臺機械工作之余,閑不住的任永超又學習了舞臺燈光和音響的控制技術,成功轉型為多面手。 2013年,隨著德州大劇院的建成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開幕,任永超來到德州大劇院從事舞臺技術工作。
“零失誤”的要求
在任何現場演出中,舞臺技術都是至關重要的核心環節之一,影響著整場演出的質量。因此,各家劇院對舞臺技術的要求也基本類似——零失誤、精益求精,這就要求每位舞臺技術工作者繃緊神經,認真推敲每一個細節,否則就會造成嚴重后果。
任永超說,在廣州大劇院時,一次演出中舞臺出現了問題,造成現場停演近1小時,最后劇院只得承諾觀眾可憑當晚的門票免費觀看全年任意一場演出來彌補。“從那以后,我們更加緊繃神經,避免工作中出現失誤給劇院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在德州大劇院燈光控制室,任永超為記者展示了舞臺燈光、音響的控制設備。設備上的幾百個按鈕在他手中是那樣的靈活自如,舞臺上奇妙的燈光變化及曼妙的音響效果更讓記者眼界、耳界同步大開。
任永超帶領的舞臺技術團隊有10個人,成員全部是80后,團隊可以同時承接大劇場和小劇場兩場演出。遇到集中的演出季,連軸轉對任永超和他的團隊來說是家常便飯。
每場演出開演之前,他們都會至少提前一個月與演出團體取得聯系,制定演出時舞臺的布置方案, “每場演出開演前,我都會要求演員至少排練兩次,以便他們與我們舞臺技術人員配合得更默契,那時候我們基本上是住在設備房里。”
“在沒有演出的時候,我們就會調試設備,試驗不同演出的效果,為以后的實際工作積累經驗。有時候,我們感覺自己像一個戰士,隨時隨地都要沖鋒陷陣。”任永超說。
享受演出成功的成就感
德州大劇院開業將有一年,每當有觀眾在觀看時發出贊嘆,任永超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
每一場演出結束后,掌聲和鮮花,都是送給舞臺上的演員、樂手。那些制造完美演出效果的舞臺技術人員卻默默的甘當幕后英雄。 “睡得晚,起得早”這就是任永超和他的團隊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每次演出結束后都要大約晚上十點了,但是在后臺的他們仍在忙碌著,拆臺、收拾道具,直到深夜。第二天又要開始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去。
“一部戲演完之后,累得就感覺像脫層皮。不過,累并快樂著,我很享受演出成功帶給我的成就感。聽到觀眾們的熱情的掌聲,我的心里就知足了。”任永超笑著說。
□本報記者張曉航秦超實習生許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