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不久,婆婆便癱瘓。 10年來她與老人同吃同住,一直守候身邊;為照顧老人,她只回湖北老家3次。
9月19日,齊河縣胡官屯鎮大明村一戶農家院里,璩先解正在給婆婆做新棉褲,她一邊絮棉花一邊說:“快到重陽節了,我得送老人件禮物。 ”每到婆婆生日、重陽節,璩先解總要給老人精心準備一件禮物。
在當地,璩先解10年如一日地伺候中風癱瘓的婆婆已被傳為佳話。在全村人的眼中,璩先解是名副其實的“好媳婦”;在全家人的心里,她更是“頂梁柱”。面對記者,璩先解卻一直說:“伺候好婆婆是我的本分。 ”
為照顧婆婆,結婚10年只回娘家3次
今年34歲的璩先解,祖籍湖北,2003年冬天打工時與大明村村民明順濤結合。孰知,天有不測風云,2004年夏天,璩先解的婆婆劉萬芳突發腦溢血,語言表達能力受損,癱瘓在床,一躺就是10年。
為了養家糊口、給母親湊藥費,明順濤農忙時要下地干活,農閑時外出打工,照顧婆婆的重擔就落在璩先解的肩上。她對丈夫說:“婆婆就是我的親娘,伺候她是我的本分。 ”話雖不多,璩先解卻是用行動在踐行著承諾。
由于語言表達能力受損,別人很難明白劉萬芳的意思。璩先解卻能從婆婆的只言片語中了解她的心意,按照她的意愿找東西拿東西,給她洗衣喂飯,翻身擦身。婆婆大小便失禁,每天璩先解都要洗一大盆尿布,從來沒有怨言。
自從婆婆癱瘓,10年來,璩先解一共回娘家3次,連來帶去不超過9天。 “住在娘家,我心里總惦記著婆婆,怕她吃不好睡不香,心神不寧的。 ”
與婆婆同屋而居,她成老人的小棉襖
走進璩先解的房間,會看到兩張床并列擺著。
“兒媳婦還這么年輕,可是非要和我住在一個房間,真是難為她了。”婆婆咿咿呀呀含糊不清地說著。
2005年一個夏夜,璩先解照例到婆婆床前給她翻身,發現她滿頭大汗、呼吸微弱,已經陷入昏迷狀態,她趕緊找來醫生治療。“老人年齡大了,患有心衰,幸虧發現及時,不然后果難以想象。 ”醫生說。
從那以后,璩先解便搬去和婆婆同住一屋。 3000多個夜晚,只要老人發出一點聲音,她立即起身照看。冬天天冷,璩先解會和婆婆睡一個被窩,用自己的身體為老人取暖。時間長了,她摸索出一些經驗,只要婆婆舌頭往左歪就是要犯病,她便趕忙叫來醫生為婆婆輸液。 10年來,婆婆病情沒有惡化。
劉萬芳滿是感激,她用不清晰的聲音告訴記者:“先解就是我的小棉襖,有這樣的好媳婦是我的福氣。 ”
孝行感動鄉鄰,成全村學習榜樣
璩先解的孝行感動著鄰里,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并說要向她學習。 “親生兒女都不一定能像她一樣這樣細心地照顧老人。 ”鄰居明振勇說,10年來,璩先解和婆婆用一個飯碗吃飯,每次都是先喂飽老人,再往碗里添些飯自己吃。為了讓老人高興,空閑時,璩先解總要推著婆婆去村子小廣場看秧歌隊跳舞,逗得老人直笑。
璩先解對自己的婆婆尊敬孝順,對鄰居、街坊也很友愛。 2012年臘月,村里一位老大爺還穿著秋褲,凍得全身發青,讓人心疼,璩先解見到后趕忙把給丈夫剛做的新棉褲送給他,老人激動得熱淚直流。
由于照顧婆婆,璩先解已有5年沒有回娘家了。說起這些,她眼里含著淚花對父母滿是愧疚,但隨即又笑著說:“爸媽理解我,電話里總教導我要孝順婆婆,做個好媳婦。 ”
□本報記者 劉臻 本報通訊員 石勇 孟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