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福(右)為村里老人體檢。
□本報通訊員 李祿超 高程明
20年前,為了一個服務鄉親的承諾,楊永福放棄留城的機會回到馬坡村,成了1000多名村民的健康衛士——
“學好醫,我一定回來為鄉親們服務。” 23年前,臨邑縣臨南鎮馬坡村年輕的楊永福走出村子,到縣里學醫,臨行前,他暗下決心,許下這樣的承諾。 3年后,他放棄留在城里的機會,如約回到村里,成了一名鄉村醫生。
20年來,楊永福成了馬坡村1000多名村民隨叫隨到的免費“120”,更是近百位老人的 “私人體檢師”,這些年來,他為別人墊付的醫藥費記滿了整整12本。
馬坡村的免費“120”
1月4日,陽光和煦,楊永福背著發黃的藥箱,騎上摩托車,開始走街串巷為村里的老人們體檢。 “趁著出太陽,天氣暖和,老人們檢查方便。”楊永福說。
79歲的獨居老人楊立明,患有心臟病、高血壓; 78歲的楊任氏婆婆,患類風濕多年,關節變形,行動不便; 85歲的楊亭賓老人,去年春天摔斷了腿,兒女都在外打工……村里90多位65歲以上的老人,每一個的健康狀況楊永福都爛熟于心。
量血壓、測心率、查血糖,這樣的體檢,每兩三個月楊永福就會免費上門為村里的老年人做一次,他的隨訪記錄,記滿了10多本。
20多年來,村民急診、老人體檢、防疫接種、孕產保健,鄉親們都習慣了找老楊,作為村醫,楊永福的全部工作相當于一個小型醫院。
2003年1月28日,臘月二十六,晚上12點,冰天雪地、霧氣彌漫,村民許佩珍服用青霉素過敏,全身起藥疹,楊永福立刻趕去進行緊急搶救,直到病人脫離危險才回家; 2013年除夕夜,楊永福正準備年夜飯,菜炒到一半,就被叫去出診,回來時已是大年初一,鄉親們已經開始拜年了; 2014年冬天的一個晚上, 3位村民生病,楊永福冒著寒風來回奔波了整整一夜,回到家已是早上6點了。
村民們都說,這么多年,楊永福就是馬坡村的免費 “120”,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只要有人叫診,他從不推辭,隨叫隨到。
12本賬個個“虧本”
“楊醫生,欠你的錢,賣了玉米能還一點兒,剩下的得等明年麥收了。”遠遠地看到楊永福,村民楊水泉老人打著招呼,有些不好意思地搓著雙手。 “沒事,不急。您腿腳不好,少往這兒跑了。”和往常一樣,楊永福給他做了檢查,叮囑他注意身體。
楊水泉老人和老伴身體都不好,還有個身有殘疾的兒子,常年吃藥,每次找楊永福看病拿藥都是賒賬,往往老賬沒還又添新賬,楊永福從來沒催過。
3元、 16元、 135元……在楊永福的診所里,有12個簡易賬本,發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村民們的欠賬,少的幾塊,多的幾百。 “賬本每年都有一本,前幾年的都丟掉了,有些多年不還的賬,也直接抹掉了。”楊永福說。
村民們都說,楊永福這醫生當得 “虧”,出診不收出診費,藥用的是最便宜的,他還為不少人墊付醫藥費,不僅沒掙什么錢還倒貼。多年來,楊永福先后為村民墊付醫藥費3萬多元;他常常按進價給村民開藥,單藥價差價這一項就少收了8萬多元。
“為鄉親們服務一輩子,是我的承諾”
今年43歲的楊永福,走起路來左腳有些跛。 “其實我也是殘疾人。”楊永福笑著說。一歲那年,楊永福打針時左腿神經被扎傷,導致終身殘疾。 “我學醫,就是不想讓自己身上的悲劇再發生!”楊永福堅定的說。
1992年以前,馬坡村沒有醫生,村民看病要跑幾十里路,很不方便。看到這些,年輕的楊永福報考了臨邑衛校。 3年后,他取得了醫學專業畢業證和行醫資格,本可跳出農門,卻毅然回鄉。 “一輩子在馬坡村當赤腳醫生,一輩子為馬坡村的鄉親服務。”在當年的日記上,楊永福這樣寫道。
這些年,楊永福很忙,忙得顧不上家里,不僅沒能貼補家用,還總是往外倒貼錢,他一直覺得對妻子、老人和孩子心存愧疚。楊永福的妻子搞養殖,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忙里忙外,這么多年,對于楊永福的行為她從不多說什么。
為了更好地為鄉親們服務,楊永福一直堅持學習,各種醫療知識的剪報他做了滿滿兩大本;為了改善村民們的就醫條件,他自籌資金3萬多元,裝修了衛生室,添置了氧氣袋、消毒柜、吸痰器等設備;他還學會上網,花了 3個月時間,摸索著建成了全村1000多人的健康檔案。
“不做 ‘孔雀東南飛’,而做‘山雀’扎根基層。”臨南鎮衛生院院長付利峰說,正是有了無數像楊永福這樣的醫生服務鄉里,農村 “小病不出村”的目標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