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紅燈籠高高掛,歡歡喜喜鬧元宵。
??? 3月3日,元宵節臨近,禹城市糖城廣場上,火紅的燈籠迎風招展。 “這些都是我們做的! ”“燈籠陳”自豪地告訴筆者,“不光是新湖廣場,現在禹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燈籠基本上都是我們做的。 ”
??? “燈籠陳”名叫陳坤,是市中街道辦果林村人,今年31歲。 2005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陳坤在一家工廠跑業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河北省有名的燈籠村——屯頭村參觀,立即看到商機。于是,他就留在屯頭村一邊打工,一邊學藝。
??? 學藝歸來的陳坤,得到了父親陳書雷的大力支持,之后他們千方百計籌資金、跑訂單,在2006年建起了果林宮燈廠。憑借做工細、質量好,他們當年年底就接到1000多個燈籠的訂單,生產的燈籠品種也不斷增多。
??? 因為果林村的燈籠質量好,價格相對低,吸引了周邊縣市甚至濟南、泰安、聊城等地的客商。
??? “我們平均每天能出3000多個成品,從今年春節前5個多月時,就陸續接到訂單,到現在訂貨量已經達到4萬多個了。 ”陳坤說。果林村的“果林宮燈廠”名氣越來越大,人們開始用“燈籠村”來稱呼果林村。
??? 宮燈越做越大,人手少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看到冬天鄉親們都在家“貓冬”,陳坤就把村民組織起來,參與到宮燈制作中。
??? 宮燈廠里一位叫于希玲的大嬸是陳坤的本家嬸子,她告訴筆者:“農閑時候,大家都想在家門口找這樣一份又輕松又掙錢的活兒,俺在這兒干一個來月能掙好幾千呢。”不僅如此,陳坤還把插架、縫布等工序讓村民帶回家操作。大家在宮燈廠領到原材料,在家加工成半成品,再送回宮燈廠領取加工費。這種靈活的生產方式吸引了十里八鄉的群眾紛紛加入。如今,果林宮燈廠的固定加工點已達100多個,遍布周邊十幾個村,帶動近千人“農閑人不閑”。
??? 在陳坤眼里,小小的燈籠里包含著不少 “門道”。 “手工扎制的燈籠看似簡單,卻不少費事兒,光基本的工序就有七八道。 ”陳坤說,“打管、插架、綁繩、包布構成燈籠的骨肉,掛穗、打字、裝飾則讓燈籠活起來,這些程序必不可少。 ”
??? 筆者在現場看到,各式各樣寫有“恭喜發財、鴻運年年”等祝福語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煞是好看。喜慶燈籠、特制宮燈擺滿了車間,從“身高”0.1米的小型宮燈到2米的大型燈籠,足有10多種型號。在他看來,宮燈廠的生存之本在于工藝和市場。 2010年,他在浙江義烏發現當地的燈籠廠接受廣告訂制時,“搞廣告燈籠”的新想法突然冒出來。陳坤回到禹城,跑企業、進超市、送樣品、談訂單,一個月就接了大禹龍神、新時代等企業、超市1萬個燈籠的訂單。 “將廣告印在燈籠上,成本增加很少,產品附加值卻大大提高,我們目前80%的產品都是廣告燈籠。 ”陳坤興奮地說。
□崔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