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節前夕,伴隨著一首樂陵方言說唱歌曲《打撲克》在朋友圈里的不斷刷屏,一位網名為“文永樂yue”的歌手也迅速走紅。通過朋友介紹,記者與他取得了聯系,并聽其講述了與音樂之間的故事。本期“潮人類”,我們走近來自樂陵的自由音樂制作人——文永樂。
懷念吃刨冰的日子
“是文永樂(yue)吧?你好啊!”初次見面,記者這樣和他打著招呼,文永樂很開心,他說他很喜歡別人將他的名字叫成 “文永yue”,所以他在網名中專門注上拼音,“我覺得這意味著我的人生和音樂是永遠交織的”。
文永樂今年26歲,據他回憶,初識音樂應該是在20年前,那時候的他還沒上小學,字識得不多,但會唱的歌卻不少,每次電視上有音樂節目,他都看得特別認真;每次家里來了客人,家人都愛逗他“一展歌喉”。上學后,常年擔任文娛委員的他更是經常在學校的舞臺上“拋頭露面”。 14歲那年,文永樂想要一個錄音機卻苦于沒有錢,于是他用了一個夏天捕捉蟬來換錢……
2006年,步入高中的文永樂選擇了學習音樂專業,“大多數同學學音樂是單純為了考學,但我不是,我把這看成接近我夢想最近的路。 ”此后,文永樂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音樂上,聲樂、器樂樣樣都學,并開始試著創作歌曲,還和同學一起組建了一個名為 “瘤冰年華”的樂隊,“那時候學校門口有一個刨冰店,我們經常去那兒一邊吃那種沒刨過的冰塊——我們管這叫瘤冰,一邊聊音樂。 ”文永樂這樣解釋這個略顯奇怪的樂隊名,“現在再看看那時候寫的歌,真的是‘慘不忍睹’,但那種感覺,那種全世界只剩音樂的感覺,真的太棒了! ”
創作出點擊過千萬的單曲
高中畢業后,文永樂考入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學習錄音藝術專業。據他介紹,這個專業更偏向于技術,這擠壓了他進行音樂創作的時間,但值得欣喜的是,他可以接觸到專業的錄音設備,為音樂制作提供了便利。
來到學校后不久,文永樂結識了幾個來自老家的師哥,巧合的是,他們都喜歡音樂創作,在課余時間里,他們經常湊在一起聊音樂談理想。 “那時候,幾位師哥都有個想法,就是用老家的方言創作一首說唱歌曲,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現。我一直把這事兒記在心里,后來我創作出了《打撲克》。 ”
如今,一百度“文永樂”三個字,立馬會彈出關于《打撲克》這首歌的網頁,文永樂說,他從沒想到這首歌會這么火。不過,在記者看來,這首歌走紅有其必然原因,首先這是第一首用樂陵方言創作的說唱歌曲,并且具有相當好的節奏感;其二這首歌用犀利的語言抨擊了在當地農村常見的一種不和諧現象——我們村里有個人他今年小四十,他一天天的沒有啥事,聽說打牌他就來神,他那根本不叫娛樂簡直就是賭,莊稼地里那點收成不夠他一個人揮霍,家里你有兩個老的孩子也這么大了,你就不能出去干點零活掙點零錢花嗎?歌曲生活氣息濃厚,深受樂陵群眾喜愛。
文永樂告訴記者,這首歌的歌詞他一下午就寫完了,但籌備周期卻將近四年,“一有靜下來的時間就琢磨琢磨這首歌,等萬事俱備,覺得這首歌已經在腦中了,我才開始動筆的。 ”
詞曲完成后,他用了幾個星期時間進行制作,完成后,文永樂將這首歌傳到了網上,沒想到一下子就火了,幾乎每個來自樂陵的年輕人都在朋友圈里轉發過這首歌,最終這首歌在網上的點擊量突破了1000萬。
文永樂笑言:“說這首歌到底有多火我不知道,反正從那以后,同學、朋友們再打撲克時都不叫我了。 ”
接好理想這一棒
《打撲克》這首歌創作成功后,他第一時間給那幾個師哥發了信息,其中一位師哥的回復對他打動頗深——“我們要忙于生計了,理想這一棒就交給你了。 ”
“每個搞音樂的人都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過吧,畢竟眼前是根極窄的獨木橋,想成名太難,想認真做音樂也賺不到錢。 ”文永樂苦笑著說,當前環境下,人們根本沒有付費聽歌的習慣,《打撲克》這首歌點擊量破了千萬,他卻只賺到了幾塊錢。
說歸說,現實中的文永樂還是選擇了繼續堅守音樂道路,過幾天他準備去北京,找一個和錄音相關的工作,一邊謀生計,一邊寫歌,“幾位師哥交給我這理想的一棒,我得完成好不是么? ”
□本報記者 張曉航 實習生 劉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