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命運給女兒按下了靜音鍵,可馬風娥卻用母愛讓失聰女兒聽到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3月18日,記者來到市人民醫院門診辦公室,傾聽主管護師馬風娥講述她和女兒祖奕萱之間的幸福故事。
用母愛讓女兒重返有聲世界
今年41歲的馬風娥,1994年到市人民醫院工作。1998年春天,馬風娥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夫妻相敬如賓,生活美滿。2000年,她生下女兒萱萱,一家人其樂融融,馬風娥感到從未有過的知足與感恩。
本以為生活就此完美,不料,萱萱兩歲時被查出雙耳失聰,幸福的三口之家,頓時被壓抑的氣氛籠罩了。
“在你為沒有鞋而哭泣的時候,別人卻沒有腳。這句話特別能激勵我,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困難,有了問題就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應該比平時更堅強、更樂觀,和孩子一起面對。 ”雖然命運捉弄人,但天生樂觀的馬風娥很快恢復了平靜,她和丈夫一起陪女兒踏上了漫長的康復之路。
在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萱萱得到了科學系統的康復訓練。從糾正每一個發音到矯正每一句話,馬風娥都悉心陪護在孩子身邊,由于當時丈夫在外地工作,馬風娥就扮演起了爹媽雙重角色。在女兒進行康復訓練期間,馬風娥還報名參加了家長學校的培訓,掌握了康復教學的知識與技能,成為女兒聽說能力提高的“導師”。
經過一家人共同努力,萱萱兩歲半時佩戴了助聽器,九歲時植入了人工耳蝸,而馬風娥一直陪伴女兒進行枯燥而漫長的康復語訓。如今,萱萱已經是一名陽光向上、品學兼優的初三學生。
女兒加入全球第一支聽障樂隊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樂觀的生活精神。 “我每天都會和她聊天,讓她和我講講學校里好玩的事情,經常帶她出去走走,發現生活的美好。 ”馬風娥說,為了讓萱萱從小就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她把自己當作女兒的知心朋友,用各種勵志故事鼓勵女兒樂觀堅強。
如今,15歲的萱萱學習成績優異、興趣廣泛,曾經兩次在北京參加拉丁舞表演,獲得了觀眾和演出主辦方的好評;畫畫有模有樣,擔任著班級的宣傳委員; 電子琴、貝斯等樂器也十分精通,成為全球第一支聽障樂隊“語聆樂隊”的一員。 2014年暑假,萱萱在天津凱旋門舞臺成功表演《倔強》。
15年的堅持,在媽媽的幫助下,萱萱不但成功告別了無聲世界,還綻放出了生命的絢爛,照耀著身邊的每個人。
做更多失聰孩子的“知心媽媽”
在陪女兒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馬風娥結識了許多有同樣不幸甚至更困難的家庭。每天她都會在QQ群、微信群里為這些不幸的家庭提供康復經驗,讓他們少走彎路。 “看到那些家長,就想到了自己曾經的艱辛,感同身受的同時更多的是想去幫助他們。 ”馬風娥說。碰到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馬風娥還與他們結成幫扶對子,買助聽器、寄送衣服、墊付路費……只要能力所及,她都會不遺余力。
萱萱4歲那年,馬風娥逛夜市時偶然認識了和女兒同齡的女孩蕊蕊。得知蕊蕊家十分困難,她和姐姐都患有聽力障礙,母親常年有病,全家4口的生活僅靠爸爸擺攤維持。 “蕊蕊媽媽告訴我,蕊蕊從小到大買的衣服加起來才花了20塊錢。我當時就下決心,一定要幫幫她們。 ”馬風娥說。
沒過幾天,馬風娥就為蕊蕊送去價值近2萬元的全數字助聽器,并費盡周折聯系北京慈善機構,為蕊蕊姐妹倆捐獻了3只總價值近10萬元的助聽器。同時,發動身邊的朋友同事,為孩子的未來規劃出謀劃策。
馬風娥與丈夫共同完成的課件 《陪孩子快樂成長》,在北京向全國的失聰孩子家長網絡直播。馬風娥已經成為更多失聰孩子的“知心媽媽”,她用無私的母愛溫暖著無聲世界里的孩子們。
□本報記者韓超